港口城市典型案例研究(修改).pdf
(三)港口城市典型案例研究
先进港口城市的成功经验对XX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在选取典型案例时主要遵循可比性、代表性、参考性三条主要原
则,选取新加坡和XX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解读。
图表1港口城市案例的选取原则
可比性:
·具有相似的基础条件
·经历相似的发展阶段
·存在时间差,处在不同发展时期
代表性:
·具有鲜明特色
·代表发展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
参考性:
·能够反映港口城市发展的主要路径
·能够提供港口城市发展的重要经验
1、新加坡
(1)城市概况
新加坡扼守马六甲海峡——连同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关键水道,由
于繁忙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被称为“海上十字路口”。新加坡处于
亚、非、澳、欧国家来往重要的海上通道上,关系到各国石油、矿石、
粮食等战略物质的运输,是战略物质的主要运输通道,也是中国服装、
纺织等加工产品的出口通道。
图表2新加坡区位图
资料来源:百度图片
新加坡从1959年自治到现在仅有50多年历史,但它已从昔日
的一个小渔村、贸易站和海军基地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城市国家,
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货运码头、第二大电子中心、第三大炼油中心
和第三大外汇交易市场。2011年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达2919亿美
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9936美元,超过日本人均水平。
(2)发展历程
新加坡最早仅依靠转口贸易维持生计,逐渐发展成为新兴的发
达国家,新加坡的经济转型经历了转口贸易——进口替代——出口
导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型服务业的产业转型升级过程,制造
业从下游加工生产向上游的设计、创新等提升。与此同时,港口从
单一的转口贸易向石化、物流等临港工业发展,港口的功能得到了
不断的扩展和提升。
图表3新加坡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以出口贸易转型升级为重点的阶段(1959-1967年)
在长期的殖民统治下,新加坡一直从事东南亚的转口贸易,经济落后、结构单一、比
例不协调,1959年新加坡获得自治后,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63%,而转口贸易以及
相关的经济部分所占国民经济比重高达80%。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由于其他东
南亚国家纷纷开展进出口贸易对新加坡产生了很大的竞争,导致其出口贸易额急剧下降,经
济萧条,失业率上升。在这种局面下,新加坡政府提出了从转口贸易向进口替代的工业化经
济结构,改变依赖转口贸易的畸形产业结构。该时期发展了食品、印刷、纺织、服装、木材
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从转口贸易到进口替代时期,新加坡的发展依靠港口发展而兴盛,港口的发展带动整
个国家的发展,港城关系初步建立。此时城市的发展对于港口的依赖性大。
转口贸易向进口替代的转变,不仅改变了新加坡当前的不利局面同时也扭转了经济形
势,从1960年到1967年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63%,制造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
例从1959年的8.63%上升到1967年的16.27%,而贸易业比重则从81.7%下降到32.28%。
第二阶段:以产业结构多样化为重点的阶段(1967-1979年)
在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的几年中,新加坡失去了马来西亚这块腹地,导致新加坡失业率
高达10%。1968—1979年,政府调整了经济战略计划,发展出口导向战略,同时吸引外资
投资新加坡的制造业和金融业。为了解决大量的失业问题,增加就业人口,新加坡采取了发
展面向出口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计划。为了吸引外资,提升经济实力,新加坡政府颁布了《经
济扩展法案》为企业提供贷款融资服务、实施税收优惠、改善基础设施等;同时成立了裕廊
管理局等部门负责工业区的规划管理。之后,带来了新加坡经济的快速增长、制造业的快速
发展和民众的充分就业,与此同时也形成了通胀压力。基于当时情况,新加坡政府重视发展
资本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业来应对通货膨胀等经济挑战。该时期重点发展了炼油业,到20世
纪70年代末,新加坡已经有了四座炼油厂,此时,炼油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超过了30%,
新加坡成为全球三大炼油中心之一。同时也形成了以船舶制造业、电器制造业和精密制造业
等面向出口的制造业为核心,以金融、旅游、贸易等服务业为支柱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