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庄子〉二则》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庄子》:庄子及其后学者所著,唐后称《华南经》,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庄子》不仅是一部论述精到的哲学论文集,还是一部文采绚烂的散文集,同时也是一部言简意赅的古代寓言集。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短文,找出疑难字词,做好标记。
2、教师范读,注意正音断句。
3、反复朗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
4、巩固重点实词 ,以提问的形式进行(大屏幕出示)。
为倏 日凿 谋报
七窍 相与 以视、听
通过以上的教学环节,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结构进行更深了解,使学生对课文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设如下思考题:
思考下列问题: A 倏与忽为浑沌开窍的原因是什么?
B 倏与忽为浑沌开窍的结果如何?
C 浑沌为什么死了?
对于“浑沌为什么会死”的问题,学生也许思维非常活跃,做出五花八门的回答,这时教师应善于引导,结合庄子的哲学思想,使他们认识到:“浑沌”之所以为“浑沌”,就在于它的不开窍,一旦开了窍,他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本质,即使不死,也不是“浑沌”了。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寓言的寓意,了解作者的思想,教师要启发学生的悟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提高文学素养。我设计了以下思考题,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1、这则寓言故事体现了庄子怎样的哲学思想?
2、这则寓言故事,有哪些现实意义?你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3、结合庄子的思想,说一说故事中作者给“浑沌”“倏”“忽”命名的含义。
第一题因为学生前面已对课文有了理性的认识,所以对庄子的哲学思想很容易便答出“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接下来教师依据课文阐述的道理,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启发回答第二题。这里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不拘泥于课本。最后,为了充分体会庄子文章想象大胆,辞趣华深,汪洋恣肆的特点,我们从寓言故事本身入手,理解“倏”“忽”“浑沌”命名的含义。四、布置作业
查询资料,收集有关庄子的寓言故事,然后在班级交流。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讲授第二则寓言故事《呆若木鸡》。
因本则寓言故事比较浅显,且书下注释详尽,所以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可采用与上一课时相同的教学方法。在此毋庸赘言。
一、导入:
由学生讲述《庄子》中的寓言故事导入新课.
旁门左道 踌躇满志 游刃有余 失之交臂 支离破碎
沉鱼落雁 朝三暮四 以貌取人 东施效颦 标新立异
无中生有 越俎代庖 扶摇直上 唇亡齿寒 捉襟见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短文,找出疑难字词,做好标记。
2、教师范读,注意正音断句。
3、反复朗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
4、思考下列问题:A、纪渻子对斗鸡的观察分为哪几个阶段?
B、纪渻子养的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
主要得益于什么?
C、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这则寓言给了我们
什么启示?
《庄子》是一座语言艺术的丰碑,一部杰出的古代寓言总集。他的语言瑰玮奇诡,辞趣华深,文笔汪洋恣意,意境开阔,宜通过合作探究方法比较阅读。对此,课上练习题如下:
三:课堂练习:
比较两篇寓言故事,说一说它们在语言上,写法上的异同。
语言上:《浑沌之死》运用比喻贴切有趣,奇特怪异,妙不可言;
《呆若木鸡》典雅古朴,意境幽远。运用对话展开情节。
写法上:《浑沌之死》 大胆想象,充满浪漫主义;
《呆若木鸡》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写法。
因为庄子的文章博大精深,语言绚丽多姿,写法变幻莫测。我们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设题的时候可就两文中最突出的特色进行比较。这样难易适中,便于学生概括总结出两文的异同,积极调动学生思维,不断提高其归纳能力。
我们初三的学生,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结合课内知识进行适当迁移,下面是我根据本文内容设立的相关练习。
四、拓展延伸: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不量力而轻敌 (2)此为人 2、下列各句中的“其”与“其为虫也”中的“其”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