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二章 民事法律行为.ppt

发布:2019-01-21约6.5千字共4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些相关案例 一、意思表示不真实 1、真意保留 2、虚伪表示 3、隐藏行为 4、错误 1、 真意保留 含义:亦称心中保留,非真意表示或单独虚伪表示 ,是指表意人故意隐匿其内心追求的效果意思,而为与效果意思相反的表示行为。 法律效果:表意人不得主张该意思表示无效。但相对人明知的除外。 案例 张小强与张大强兄弟素来不睦。其母亲去世前,在病榻前对张小强说,“你哥哥喜欢你购买的那幅国画,你就送给他吧。你们兄弟俩以后要好好相处。你现在要当我的面答应。”张小强心里虽然非常不愿意,但是出于对母亲的感情,勉强答应了。当时张大强也在场。后来两人为该画发生争执。 分析:这里涉及的是真意保留。在本案中,虽然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张大强知道张小强不愿意将画赠送给他,但是,析之情理,张大强是应该知道的。所以,张小强可以主张他的意思表示无效。 案例 王平与张其系朋友,1988年2月,张其因结婚需要钱,遂从王平处借款5000元。张其结婚后宴请一些好友。在宴席上,其他朋友对王平开玩笑讲:“都是哥们,这5000元还借什么,干脆给张其算了。”王平也随口讲:“算就算了。”张其遂笑着讲:那我就不还了,算你送的。 时隔数月后,王平因事需用钱,向张其催还借款。张其对王平讲:这钱你已当着大家说过送我的,不用还了,现在怎么又向我要?王平向张真解释,那是他随口开玩笑。张真表示,他是当真的。王平多次催要无果,遂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张真归还借款。 问题:张真是否需要还款? 因为赠与是双方法律行为,只要缺乏一方当事人之真实意思表示即不能成立。当然,在特定条件下,一方当事人之意思表示虽是开玩笑,但如让对方当事人信以为真,且为迎合这一表示而损失财产之话,一方当事人应承担赔偿责任。 2、 虚伪表示 含义:又称假装行为,指表意人与相对人对非真意都有认识,并且双方通谋而为虚伪的意思表示。 虚伪表示的特征在于:当事人都欠缺效果意思,并不想使其行为真正发生法律上的效力。 法律效果:在当事人之间,其意思表示无效。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案 例 胡铁花因为欠李寻欢的钱被法院强制执行其财产。胡铁花为了逃避法院的强制执行,与沈浪串通,假装将自己的财产全部赠与沈 浪。后来,沈浪因为其分期付款的月供不足,于是将胡铁花的 “天龙”音响出售于外地商人楚留香。三人因此发生纠纷。 问题:胡铁花可否要回音响? 分析:在本案中,胡铁花与沈浪之间的赠与行为就是虚伪表示。因为他们道彼此之间不是赠与关系,都不希望发生该转让行为本来应该发生的法律效力。因此该行为无效。但楚留香是善意第三人,所以胡铁花和沈浪不能向楚留香主张该行为无效,楚留香和沈浪之间的买卖合同是有效的。 3、 隐藏行为 含义:是指隐藏于虚伪表示中的、当事人真的想从事的法律行为。 例如假托买卖而为赠与的行为 法律效果:虚伪意思表示行为无效,但是隐藏行为并不因此无效。它的效力取决于隐藏行为本身。如果隐藏行为具备必需的要件,则为有效,否则即为无效。 案 例 张小强与张大强兄弟素来不睦。其母亲溺爱张小强。在其病重 之际,她想将自己的房屋赠送给张小强,又害怕张大强有意见。于是就假装将房屋卖给张小强,并办理了公证手续。张母去世后,张大强知道事实真相后,要求与张小强平分该房产。 分析:这个赠与合同才是当事人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该赠与合同是有效的,买卖合同无效,张大强无权主张与张小强平分该房产。 4、 错误 含义:错误是基于不符合事实的认识而做出的意思表示。表意人的表示是非故意的、偶然的、不自觉的与其意思不一致,原因是误认或不知。 法律效果: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规定了重大误解。包括:①对行为性质的误解。②对相对人的误解。③ 对标的物的误解。重大误解的一方或者双方,可以撤销其意思表示。 案例 光大实业公司派业务经理张明到宏达集团采购某种化工原料500 吨。宏达集团向张明出示了价目表,该价目表把250元/吨印成了150元/吨。张明一看价格如此便宜,于是当即和宏达公司订立了购买500 吨的买卖合同。张明回到公司后,公司没有发现这一错误,并按照买卖合同规定的期限支付了价款。后来,宏达公司发现了错误,以价款打印错误为由拒绝交货。但是光大公司认为宏达公司的打印错误与光大公司无关,要求宏达公司交货。 问:本案应该如何处理? (二)意思表示不自由 1、欺诈 2、胁迫 3、乘人之危 1、 欺诈 含义:是指故意欺骗他人,使其陷于错误判断,并基于此错误判断而为意思表示的行为。 法律效果:《民法通则》把因欺诈而成立的行为规定为无效行为。 例如因误信对方的假药宣传而将假药当成了真药购买。 如果欺诈人实施欺诈行为以后,受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