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协同和合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理念..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课程下协同和合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理念
顾飞宇
我们可以作这样的一种描述性比较:如果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比作office低级版本的程序的话,那么,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兼容多种升级版的综合性操作程序系统,相当于officeXP。该系统在以下十个方面升级换代:一、关于理论依据;二 、课堂教学的协同和合原理;三、关于课堂;四、关于课堂中的基本关系;五、关于课堂中的基本活动;六、关于课堂的基本目标;七、关于课堂的基本原则;八、关于课堂的基本形态;九、关于课堂教学评价;十、课堂教学协同和合模式。基于这一理念,我们运用西方的协同学理论和东方的和合学思想,探求属于我们本土价值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关于理论依据
协同思想是现代系统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它主要表现为一种方法论,核心观点是“自组织的协同效应”。“协同论”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从事激光理论研究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大自然是由许多系统组织起来的统一体,这许多系统就是子系统,统一体就是大系统。在某个系统中许多子系统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它们在不断地依存和协调的状态中发展变化,以在新的条件下形成新的平衡结构。而由旧的结构转变成新的结构,则有一定的规律,研究本规律的科学就是协同论。协同论原本讲的是自然科学中的现象,但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同样可以利用。
自组织:系统新结构与功能的产生完全取决于系统本身。
他组织:系统内部具有秩序结构是外部指令而形成的。
开放性:物、能、信息交流,提供动力
自组织特点 非线性:多要系,非直接因果关系,产生协同
涨落性:要素发展不平衡,催化有序
环境性:外部控制参量,必要条件
开放性:不断通过物质、信息、能量与社会交流
非线性:教育的成果不是教师讲得好,学生就学得好,教材编得好,教育成果就大,过程协同
教育系统的 涨落性:师资、生源、教材、环境、设备等要素发展的不平衡
自组织特点 性,动态调节目标
环境性:社会进步,教育改革发展不断为教育创设的客观条件,可控因素
开放性:不断与外界交换信息
非线性: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特征、个性倾向、自我意识
师生心理系统 等都不直接存在因果关系
的自组织特点 涨落性:以上要素的发展不平衡性,提供了整体提高的机能条件
社会性:变化的环境,心理需要产生的条件
空间开放性 全方位 多种需要
教育协同的 时间非线性 全过程 终身学习
过程特点 内部结构涨落性 多层次 优化智力
外部角度环境性 多侧面 全面发展
协同是一个过程,协同就产生了有序、和谐、统一、一致、整合、和合等状态。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立文先生撰著了《和合学概论》一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这本专著的问世,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密切重视,成为专家、学人关注的焦点和频频探讨的热门话题,专著所揭示和概括出来的“和合学”,虽然是早已蕴藏在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即该书的思维“虽有所受”,但“和合学”的概念和思想体系,却是张立文先生“自家体贴出来的”。张立文先生第一次运用“和合学”的概念和理论表述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这在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开创之功,可以说是独辟蹊径,将中国文化的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和合原则,亦即五大中心价值,是21世纪人类最大的原理和最高价值。
和生原理
和生原理是以“地球村意识”与“太空船意识”为基点和基础的。人与自然、社会、文明之间以及各民族、国家、集团、阶层之间,都应互相和生。如人与自然关系,自然制造了人的生命,而又异化了人,人成为自然的主宰者;人亦创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在这种互动中,人的生命与自然生命,应建构和生意识。因为任何一方的生命受到威胁或危害,另一方的生命亦会遭到威胁和危害而不可逃。和生必然有竞争、冲突,如优胜劣败,但这种竞
争、冲突是导向和谐、融合,即融突而和合,教师与学生是和生关系,学生与课程资源的关系也是和生关系。学生的异化往往就是新课程资源的生成。
和处原理
人类一旦离开与自然、社会、他人、他文明,以至心灵的共处,即不存在。人们欲自己生存,亦要让自然、社会、他人、他文明生存。人在与自然、社会、文明的共处中,由于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文化素质、宗教信仰的差异,亦会发生冲突和竞争。人们必须以“温、良、恭、俭、让”的规范自律。人对于自然、社会、他人、他文明以及他人心灵,都应以温和、善良、宽容、恭敬、节俭、谦让的态度相互共处。这种共处意识应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