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一章国际经济合作总论解析.ppt

发布:2016-10-29约6.24千字共4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节 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与国际经济合作 3.要素禀赋论(H-0模型) 假设及理论观点(部分): 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供给不同,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不同; 生产要素价格的不同,使不同国家不同商品的生产成本不同; 各国应生产那些能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以换取那些城要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 问题: 采有静态的分析方法(一国不同生产要素的禀赋会变化)?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第四节 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与国际经济合作 4.里昂惕夫之迷 提出者:美国 里昂惕夫,《国内生产和对外贸易:美国资本状况再考察》,《生产要素比例与美国贸易结构:进一步的理论和检验分析》,20世纪中后期 发现: 实证考察了美国200多种产业; 美国进口的商品是资本密集型的,出口的商品多是劳动密集型的,与H-O理论相反; 第四节 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与国际经济合作 4.里昂惕夫之迷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实证检验:美国数据 学 者 数据年份 (Kx/Lx)/(Km/Lm)= (H-O预测: 1) 威特尼(Whitney,1968) 1899 1.12 里昂惕夫 (Leontief,1954) 1947 0.77 里昂惕夫 (Leontief,1956) 1947/51 0.94 (或不包括自然资源行业,1.14) 鲍德温 (Baldwin,1971) 1958/62 0.79 (或不包括自然资源行业,0.96) 斯特南德和马斯克斯 (Sternand Maskus,1981) 1972 1.05 (或不包括自然资源行业,1.08)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实证检验:美国数据 第四节 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与国际经济合作 4.里昂惕夫之迷 意义: 提出了多种相关要素,如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要素密集度逆转等概念; 促进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对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更加全面的认识。 第四节 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与国际经济合作 三、生产要素分析的新发展 (一)生产要素分析在广度方面的扩展 传统:资本、劳动、土地、自然资源为主 新要素观点: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规模经济等; 第四节 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与国际经济合作 三、生产要素分析的新发展 (二)生产要素分析在深度方面的新发展 1、生产要素的非同一性(异质性) 传统理论假设每一种要素其本身都是同一的(等同的),新的观点是: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不仅有数量供应的差异,还有质量上的差异。(如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技能及健康程度各不相同) 第四节 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与国际经济合作 三、生产要素分析的新发展 (二)生产要素分析在深度方面的新发展 2、生产要素禀赋的变动性 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资源与生产要素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是一个变数,随着技术的进步、人口的增加和资本的积累等因素的变化,生产要素的禀赋也在同步改变; 第四节 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与国际经济合作 三、生产要素分析的新发展 (一)生产要素分析在深度方面的新发展 3、生产要素配置比例密集性特征的变换(同种商品不同国家的横向比较) 同种商品在不同的国家要素密集特征不同,如农产品在中国是劳动密集型的,而在美国的机械化生产下则是资本密集型的; 第四节 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与国际经济合作 三、生产要素分析的新发展 (一)生产要素分析在深度方面的新发展 4、技术进步与生产要素密集特征的转移(同一国家在时间序列上的纵向对比) 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影响着各种要素的投入量和产出量从而使产品要素密集特征发生变化。如20世纪初时美国生产的轿车是资本密集型的,而现在则已变成技术密集型的了。 第四节 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与国际经济合作 对要素分析的总结: 1、对生产要素的分析总是伴随着对贸易的分析; 2、生产要素种类由少到多,非自然、非物质的生产要素逐步增加; 3、对生产要素的认识深度日益加强; 4、对生产要素的分析趋向动态化; 第四节 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与国际经济合作 四、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的原因 (1)各国或地区要素禀赋的差异性 主要表现为:资本要素、劳动力要素、技术要素在各国(地区)有差异; (2)各国或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使各国对要素的需求、供给不同; (3)各国或地区间政府的干预(鼓励性干预措施); (4)追求高利润的结果; 1995年若干国家的要素禀赋 国家 耕地(公顷/工人) 劳动力(百万) 有形资产(千美元/工人) 中国 0.17 808.3 1.6 印度 0.3 561.3 1.7 韩国 0.07 31.8 21.5 日本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