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01第一章经济法总论.ppt

发布:2016-08-21约1.72千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 经济法总论 语源: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摩莱里(Morelly)1755年《自然法典》 承继:法国另一位空想共产主义者---德萨米(Dezamy) 1843年《公有法典》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家---蒲鲁东《论工人阶级的政治能力》 进入20世纪,德国学者---莱特(Ritter)在1906年创刊的《世界经济年鉴》中使用了“经济法”这一概念,用来说明与世界经济有关的各种法规。 我国从1979年以来,在全国人大和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中以及在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五年立法规划中,都使用了“经济法”这一概念 现代经济法的产生发展 在资本主义国家: (1)第一阶段:经济法的出现阶段 19世纪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2)第二阶段:经济法的发展阶段 1929-1933年经济危机------二战后 (3)第三阶段:经济法趋于完备的阶段 20世纪50年代------80年代 (4)第四阶段:经济法体系趋于更加完善和科学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今 本书作者徐杰:经济法的定义 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和经济协作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P3 经济法有独立的调整对象 1.宏观调控关系-----核心、灵魂 2.微观规制关系 3.国有参与关系 4.对外管制关系 5.市场监管关系 6.环境资源保护关系 7.劳动与社会保障关系 经济法的地位 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经济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 ——与民商法 ——与民商法联系主要表现 二者都是调整经济关系的,都有直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共同目标 二者的作用是交叉或并行的,对同一类经济关系,有时需要同时运用经济法和民法才能有效地调整 二者的某些基本概念和原则是共同的,如:法人概念、等价有偿的原则等 ——与民商法区别主要表现在: 6) 1)调整对象不同 2)当事人范围和地位不同 民法主体系列是:法人与公民 经济法主体系列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内部组织、一定条件下的公民。比民法广得多 3)调整的原则不同 民法是: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协商、等价有偿等原则 经济法强调:权利、责任、利益、效用相结合,即责权利效的统一 4)调整的方法不同 民法:以任意性规范为主,辅之以强行性规范。采取民事制裁的形式。 经济法:以强行性规范和提倡性规范并重。采用综合的调整方法,经济法对于违法者采取追究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相结合的制裁形式。 5)任务不同 民法的任务是:保障民间主体在平等的经济交往中的正当权利,维护自由主义的经济秩序。 经济法的任务是:维护国家的经济管理,促进社会协调稳定和发展。 6)立法本位不同 民法:以个体权益为本位,即个人本位。 经济法: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即社会本位 四原则: 一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二 、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 、经济民主原则 四 、经济公正原则 经济法主体的种类 8 国家 国家机关 企业等法人 非法人经济组织 个体工商户 农村承包经营户 公民 外国经营者 中介组织 含义:在经济法实现机制中,介于国家和市场 主体之间的辅助管理主体。 特征:具有双重性格 分类: 1.中介自律组织 如:行业协会、自律性组织 特点:由各种同类市场主体共同组成,并对其成员实施自律性管理职能。一般没有营利性 2.中介服务机构 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 特点:一般具有营利性质。 经济权利的范围 经济职权 财产所有权 法人财产权 经营管理权 经济债权 智力成果权 请求权 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种类: 1.物; 2.行为; 3.非物质财富,包括智力成果和道德产品 行为的种类 经济管理行为 生产经营行为 完成工作行为 提供劳务行为 智力成果的种类 专利权 商标权 著作权 发明权 商 誉 发现权等 *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