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探索区域性信息用户教育的新模式.doc

发布:2017-08-29约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探索区域性信息用户教育的新模式 吴志红 (郑州大学图书馆 450002) 摘要:本文从用户教育与信息服务体系、科技创新的关系论述发展区域性用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提出建立区域性用户教育体系的构想,从的形式、手段、内容、对象等方面探索用户教育的模式,以达到普及全社会信息理念,提高自我服务能力,满足用户需求之目的。 关键词:用户教育 信息素质 信息能力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发展,国内信息服务体系正向着整体化、自动化、网络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在信息资源有效整合的基础上,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构建系统性纵向贯通和区域性横向联合的信息服务体系,形成统一规划、资源共享、分布集成管理的格局。伴随着全球性、区域性信息服务体系的构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加强用户教育,增强用户的信息素质,提高用户的信息能力越来越成为信息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 1 问题的提出 1.1信息服务体系与用户教育 信息服务体系由一个个功能强大的管理系统、先进的软硬件设施、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完善的服务功能平台构成,具有互交性、实时性、开放性、公益性等特点,形成“信息源——信息服务体系——信息用户”的三角架构。国内外信息服务体系自始至终沿着“面向信息源”——“面向信息交流过程”——“面向信息用户”的轨迹发展,成为信息资源与用户利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充当一个知识整理的中间角色。“面向用户”提供主动、适时、高效的服务则是信息服务体系实现用户需求的最终目标。 用户是信息服务体系提供服务的前提和服务对象。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已彻底改变了用户依赖馆员的服务模式,而实现了用户不到图书馆便可利用其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的自我服务模式。表面上看用户与图书馆产生了距离感,但实际上在用户和资源之间,由信息服务体系为用户构建了利用资源的网络平台,所以,用户无论在任何环境下永远是图书馆的读者。只有调动用户的需求意识,提高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研究用户需求特点、需求心理、需求行为等是开展用户教育的基础。 1.2科技创新与用户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高低。只有具备信息优势才能占领科技创新的“制高点”。用户教育是培养信息素质,提高创新能力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 信息素质的提高是社会信息化的前提,是产生用户信息需求行为的基础。信息素质包括信息意识(对信息的关注和主动意识自身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能力——为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去鉴别、查找、评价信息,并具备组织信息、有效地创造、使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1],也就是指用户获取、评价和使用来自不同资源的信息并利用信息和知识产生创新思维或灵感的能力。面向用户的信息教育,可增强社会全员的信息意识,激发调动用户潜在需求向实际需求转化,产生主动信息行为。 信息利用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它包括信息组织能力、信息传递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用户信息意识、获取能力、研究能力越强,掌握和利用科技信息越快、越多、越准确,实现科研创新成果的可能性越大。其作用在于: 超前信息是科研的立足之本。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领先于对手利用各种渠道获取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中抓住学科研究的新的增长点或丞待解决的问题。 充足信息是科研的保障。科学研究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有大量的信息支撑,掌握的信息越充分、越准确,创新过程中可借鉴的经验就越多,出现的失误和走的弯路就越少,从而既能节省有形投入又能赢得时间。科研人员就是要从时间跨度、内容结构、载体类型、信息来源等方面,利用自身的信息能力获得全面系统的信息资源。 高质量信息是科研成功的关键。网络环境下,信息来源广泛,良莠共存,用户具有良好的信息素质,才能分析、筛选和鉴别出真实可靠的信息,确保解决技术或科研中的关键问题。 交流传递是科研成果推出的手段。信息的时效性在信息时代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用户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与应用,已成为影响科研成果首创权的一个因素。开展有效的用户教育,提高科研人员的网络信息获取技能和信息交流能力,显得尤为重要[2]。 1.3区域性用户教育的意义与作用 信息资源的丰富与否、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用户教育的目的就是增强全社会用户的信息意识和自我服务能力,挖掘信息需求,最大限度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加强区域性信息用户教育有利于在更深层次上推进城市、政府、企业、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同时,具有活动半径小、响应速度快、效果周期短等显著特点,对区域性信息化的普及、推广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从而实现区域性的资源共享、知识共享、服务共享[3]。 根据我们对高校用户培训的调查结果显示: 结 果 人 群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