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 第1节.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经济学基础 从经济现象到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是研究稀缺的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最有效的配置,以求得人类无限欲望之最大满足为目的的学科。 稀缺性 无限的欲望 选择的重要性 选择与放弃 个人与国家都会面临选择 大炮与黄油--经典的一些经济学教材中经常拿“大炮”和“黄油”为例子来对此说明。当一个国家把更多的资源用于国防(大炮)以保卫国境线免受外国入侵时,余下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个人消费部分(黄油)就势必减少。 效率与公平 效率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的使用中得到更多的东西 公平是指这些资源能够公平地分配给每一个社会成员 机会成本 选择会导致机会成本的产生。 所谓机会成本,是指在分配使用资源的决策过程中,因为选取了某个方案而放弃其他方案所丧失的“潜在利益”。 机会成本的两个要点 ?1.机会必须是决策者可选择的项目,若不是决策者可选择的项目便不属于决策者的机会。 2.机会成本必须是指放弃的机会中收益最高的一个项目,即机会成本不是放弃项目的收益总和。 实证分析的几种工具 均衡分析 什么是均衡? 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多个经济决策者(消费者、厂商等)所作出的决策正好相容,并且在外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不会愿意再调整自己的决策,从而不再改变其经济行为。 局部均衡分析: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来分析某一时间、某一市场的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 一般均衡分析:市场上,所有产品和生产要素同时达到均衡下的价格决定。 边际分析 均衡状态下,私人利益极大化,或者已经达到最优 。怎样逐步达到这种最优呢? 通过边际考虑实现的 边际:指一个微小的增量带来的变化。 边际效用:指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消费所带来的总效用的增量;或者增加的最后一个单位的商品消费带来的增加的效用。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抽象掉时间因素与发展过程,只考虑结果。(即所用的变量是同一时期的) 动态分析:纳入时间因素的考虑,分析整个过程。 存量与流量分析 存量:指在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的数值。 流量:指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的数值。 经济学的发展史与内容 经济学的发展史 重商主义 重农主义 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 现代经济学 1.重商主义—西方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时期:15世纪末—17世纪初 以流通领域为研究中心,主张重视发展对外贸易,在对外贸易中遵循多卖少买的原则,以保证货币流入国内的目的。 代表人物:蒙克莱田(法)1615年发表《献给皇上和皇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 2.重农主义 重农主义认为农业是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 纯产品学说是重农主义理论的核心,重农主义主张的一切政策都以此为基础。重农主义认为财富的来源不是流通而是生产。 3.古典经济学—经济学的形成阶段 时期:17世纪中期—19世纪70年代 代表人物: 亚当·斯密(英)1776年发表《国富论》标志着古典经济学出现。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认为,国际分工应当按照商品成本的绝对差分工。(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在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于其他国家的商品。) 大卫·李嘉图(英)1817年发表的《税赋论》,提出比较成本学说。他认为,一国应当集中力量生产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来参加国际分工,即(两权相遇择其厚,两害相遇择其轻) 4.新古典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的形成阶段 时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 代表人物:马歇尔(英) 1890年出版《经济学原理》一书 效用价值和边际分析 5.当代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凯恩斯革命时期:凯恩斯(英) 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后凯恩斯学派 萨缪尔森(美)新古典综合派 罗宾逊(英)新剑桥学派 反凯恩斯主义流派: 货币主义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供给学派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以单个经济主体(单个消费者、家庭、厂商、企业、单个产品市场)的经济行为为考察对象。 内容包括:均衡价格、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等等 宏观经济学 针对整体经济。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