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docx
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标题: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隐喻是语言中的一种重要修辞手法,通常通过比拟不同的概念来表达某种意义。由于英汉文化的不同,英汉隐喻的使用和理解方式往往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对英汉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和思维方式,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畅与成功。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研究将通过对比英汉隐喻的使用和理解方式,探讨英汉文化下的语言认知差异。具体而言,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英汉隐喻的使用差异:调研英汉两种语言中常见的隐喻类型及其使用频率,以及隐喻使用与所表达意义的关系。
2.英汉隐喻的理解差异: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比较英语母语和汉语母语者对于隐喻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方式。其中,首先将收集英汉隐喻的语料,并进行翻译和审校工作,以保证语料的准确性。其次,将采用自由排序和填空式问卷等方法,以了解英汉母语者在理解隐喻时所运用的元认知策略和认知过程,并探讨英汉母语者在理解隐喻时的认知深度和试图解决问题时的思考方式。
3.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分析英汉隐喻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智商,并探讨英汉隐喻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和挑战。
三、预期研究成果
本研究的预期研究成果包括:
1.英汉隐喻的使用和理解成果的差异和相似点。
2.描述英汉隐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智商的差异。
3.提出跨文化交际中英汉隐喻应用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四、研究进度安排
本研究的进度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1-3月):文献综述和语料收集。通过对已有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理清英汉隐喻的基本类型和使用规律,并收集大量英汉隐喻语料,作为后期实验的基础。
第二阶段(4-6月):实验设计与数据收集。基于语料收集,设计实验问卷和实验材料,并邀请英语和汉语母语者参与实验,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
第三阶段(7-9月):数据分析和初步结论。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统计,对英汉隐喻在使用和理解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第四阶段(10-12月):结果总结和论文撰写。总结研究成果,并撰写论文,包括研究对象、方法、结果和结论等。
五、参考文献
1.王国清.英语隐喻的文化适应性仿效[M].商丘: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
2.黄翎芬.隐喻观引领的跨文化交际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3.李晓牧.英汉隐喻差异及翻译对比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