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沫之阵》[早]字考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曹沫之陣》「早」字考釋
—從楚系「 」形的一種特殊寫法談起
高佑仁(首發)
【摘要】戰國楚文字的類化情形中,「」形一直是為大宗,但是還有一種「」的特殊寫法作「」、「」或「」存在於楚系金文、竹簡、帛書之中,但較少為學者所留意,也罕有學者論及此形體的寫法與來源。筆者以為此形的寫法與「」相近,又從歸納法發現从此形體者與「」有很大的關連性,且該形的較為罕見,因而主張此為「」形的一種特殊寫法。並利用這一新的認識,對《曹沫之陣》【簡32】之「」、「」進行考釋,以為字乃是从日、棗省聲的「早」字無誤,而其「來」旁正是屬於這種特殊寫法的呈現。筆者學習楚文字的時間尚短,見聞所囿,必不能備,企盼學者先進對本文謬誤之處不吝給予批評指教。
關鍵字:戰國文字、類化、上博四、曹沫之陣、特殊寫法
一、前言
在楚文字的構形演變中,林清源有「集團形近類化」一詞,他認為「『集團形近類化』現象,係指好幾個原本構形互不相同的字,後來都陸續演變成同一個形體」 HYPERLINK /show_article.php?id=119 \l _ftn1#_ftn1 \o [1],其說甚是。而楚文字的類化情形中,「」 (包2.132反/「」字所从)形是一個頗具代表性意義的字例,劉信芳在〈从之字匯釋〉一文中,已對从「」者做進一步的匯整研究 HYPERLINK /show_article.php?id=119 \l _ftn2#_ftn2 \o [2]。而經過學者專家的整理研究,漸漸讓我們知道楚文字的「華」、「差」、「每」、「夌」、「李」、「垂」、「棗」、「嗇」、「素」、「釐」、「」 HYPERLINK /show_article.php?id=119 \l _ftn3#_ftn3 \o [3]等字形中,它們的部分字形上半都已類化作「」形 HYPERLINK /show_article.php?id=119 \l _ftn4#_ftn4 \o [4],但是其初形本字的來源卻未必相同,許文獻學長在〈楚系从之字再釋〉一文中為這些从「」形者的初形本字做進一步研究,並分析其演變的脈絡,對「」的類化情形有更深入的研究 HYPERLINK /show_article.php?id=119 \l _ftn5#_ftn5 \o [5]。而筆者在閱讀楚簡的過程中,發現「」形可以用「」、「」或「」等形來表現,它們是「」形的一種較罕見、較特殊的寫法,雖然前輩學者在個別字例上已做過若干分析,但尚缺乏較有系統的說明與解釋,是以筆者欲用此文說明何以「」、「」、「」都是「」的一種特殊寫法及其理由,並利用這一新發現,證明《曹沫之陣》【簡32】的「」字从日、棗省聲,而其「來」旁即作此種特殊寫法,並為其字形的演變脈絡作進一步的分析。
二、楚金文中从「」、「」、「」的例證
「」形可以寫作「」,其實在戰國楚系的〈郾客問量〉銘文中就已經出現。〈郾客問量〉銘文中有一段文字為「賜少攻差李癸」,其中「差」、「李」二字分別作、。先談「差」字,「差」字劉釗以為西周晚〈官父簋〉的「」即是「差」字,並以為它是(國差)、(不昜戈)等从「垂」之「差」字的訛變 HYPERLINK /show_article.php?id=119 \l _ftn6#_ftn6 \o [6]。季旭昇師贊同〈官父簋〉的「」即「差」字,並以為〈國差〉字「上部漸訛為與『來』、『李』形近(《說文》以為从『』,不可信)」 HYPERLINK /show_article.php?id=119 \l _ftn7#_ftn7 \o [7],「差」字的初形是否从「垂」是個很有爭議的問題 HYPERLINK /show_article.php?id=119 \l _ftn8#_ftn8 \o [8],目前尚無定論,但楚文字中「差」字多半類化从「」形,卻是事實 HYPERLINK /show_article.php?id=119 \l _ftn9#_ftn9 \o [9]。而〈郾客問量〉「少攻差」之「差」字作,另一處「攻差」之「差」則作「」,形體殘泐難辨,但從字形外框判斷應與「」為同類型之「差」字。〈郾客問量〉「差」字「左」旁上的寫法與一般楚文字的「差」作(楚˙包2.51)、(曾侯乙˙7)、(包2˙77)、(酓鼎)明顯並不相同 HYPERLINK /show_article.php?id=119 \l _ftn10#_ftn10 \o [10],但就字形上很容易就發現,「」字只不過是用一種特別的寫法呈現而已。它的寫法是,先作「」形,之後一弧筆作「」,再於弧筆的左、右兩端各加兩斜撇(即「」與「」)而作「」形 HYPERLINK /show_article.php?id=119 \l _ftn11#_ftn11 \o [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