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曹沫之陈》新编释文及相关问题探讨-(1).doc

发布:2018-08-23约1.63万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曹沫之陳》新編釋文及相關問題探討 白於藍 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中《曹沫之陳》是“一部佚失已久的古兵書” 李零:《曹沫之陳釋文考釋》,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頁242。,內容十分重要,竹簡保存狀況也比較良好,字跡亦較為清晰。但是,原書整理者在對竹簡進行拼合編連時存在不少問題,故不少學者提出新的看法。據統計,目前發表在簡帛研究網站上涉及此問題的研究論文有五篇:廖名春先生之《讀楚竹書〈曹沫之陳〉劄記》 廖名春:《讀楚竹書〈曹沫之陳〉劄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2日。、陳劍先生之《上博竹書〈曹沫之陳〉新編釋文(稿)》 陳劍:《上博竹書〈曹沫之陳〉新編釋文(稿)》)》,“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2日。、陳斯鵬先生之《上海博物館藏楚簡〈曹沫之陳〉釋文校理稿》 陳斯鵬:《上海博物館藏楚簡〈曹沫之陣〉釋文校理稿》,“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20日。、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李零:《曹沫之陳釋文考釋》,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頁242。 廖名春:《讀楚竹書〈曹沫之陳〉劄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2日。 陳劍:《上博竹書〈曹沫之陳〉新編釋文(稿)》)》,“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2日。 陳斯鵬:《上海博物館藏楚簡〈曹沫之陣〉釋文校理稿》,“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20日。 李銳先生之《〈曹沫之陳〉釋文新編》,“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25日。 白於藍:《上博簡〈曹沫之陳〉新編釋文》,“簡帛研究”網2005年4月10日。 一 《曹沫之陳》新編釋文 本次整理,筆者認為應當重新調整的簡序共計五處:第一處是簡22、29這兩支簡相連;第二處是簡27、23上+51下、50、51上+31、32上+30這五支簡相連;第三處是簡60、48+46下這兩支簡相連;第四處是簡28、37上+49這兩支簡相連;第五處是簡65上+7下、8上+65下這兩支簡相連。其中,23上+51下、51上+31、32上+30、48+46下、37上+49、65上+7下、8上+65這7支簡均為筆者新拼接的簡。 重新編排後,竹簡總數由原来的65枚拼合為60枚,其中整簡或近似整簡者50枚,其餘10枚為殘簡(3、16、23下、24上、32下、37下、53上、58、59、63下)。此60枚竹簡,除題目“曹沫之陳”(簡2背)外,筆者認為當分作八個編聯組: 第一組:1、2、3; 第二組:41+4、5、6、7上+8下、9、10、11+12、13、14、17、18、19、20、21、22、29+24下、25; 第三組:23下、24上; 第四組:26+62、58; 第五組:37下、38、39、40、42、43、44、45、46上+47、63上+27、23上+51下、50、51上+31、32上+30、52、53上; 第六組:32下、61+53下、54、55、56、57+15、16; 第七組:59、60、48+46下、33、34、35、36、28、37上+49; 第八組:63下、64、65上+7下、8上+65下 下面依照新的拼合與編連次序抄出釋文,凡外加條形框者為筆者所發現的認為應當連讀或拼合的簡。釋文中上下有空行者為筆者認為中間有缺簡者。新編釋文是在陳劍先生整理的基礎上作的,故依照陳劍先生的格式,儘量用通行字。釋讀方面,凡與陳劍先生意見相合者,不另作說明;凡不同者,在注釋或本文第二部分中加以說明。 曹沫之陳【2背】 魯莊公將爲大鐘,型既成矣。曹沫入見,曰:“昔周室之封魯,東西七百,南北五百,非【1】山非澤,亡有不民。今邦彌小而鐘愈大,君其圖之。昔堯之饗舜也,飯於土簋,欲〈啜〉於土鉶,【2】而撫有天下。此不貧於美而富於德歟?昔周 “周”下之字,廖 “周”下之字,廖名春補為“室”(《讀楚竹書〈曹沫之陳〉箚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2日),陳劍(同上注④)、李銳(同上注⑥)從之。但該字殘損十分嚴重,僅剩一撇,待考。 境必勝,可以有治邦,周等(典)是存。”莊公曰:【41】“今天下之君子既可知已,孰能並兼人【4】哉?”曹沫曰:“君其毋員(昏) “員”字,原書注釋讀作“愪”,訓為“憂”,各家從之。按,訓為“憂”與義不合,筆者認為當讀作“昏”。上古音員為匣母文部字,昏為曉母文部字,兩字聲母同為喉音,韻則疊韻。例可相通。《釋名·釋天》:“昏,損也。陽精損減也。”即其例。。臣聞之曰:鄰邦之君明,則不可以不修政而善於民。不然,恐亡焉。【5】鄰邦之君亡道,則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