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词本义和引申义.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4
第四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本节是就词的内部进行解剖,分析其演变途径。
按照传统的观点,词义演变的主要方式是引申,近年人们有新的看法:
其一:认为只用引申说明不了问题,还有另一种现象——“渗透”。详《中国语文》孙雍长《古汉语词义的渗透》
其二:运用“义位”、“义素”、“语义场”等西方的语言学术语,认为词义演变有“相近义位的互相交叉”及“义位之间的相互影响”等情形,并且,词义的引申也用“义素”、“义位”变化、转换。详《语言学论丛》第七期《关于古汉语词义的一些问题》(蒋绍愚)。
其三,有人否认词义假借说,认为词无所谓假借,字形可以假借。主张字与词分家,这在现代汉语大抵是可行的,但在古汉语中我觉得有相对的困难。古人之所以字词不分,关键在于字多半就是词。而同形词在形体上无以区别,如难①——鸟名,难②——形容词;而①—颊毛也,而②——连词。区分得象英语一样仔细的确很好,但也相当麻烦,除非汉字走到了拼音文字的道路,这种区分才有十分的必要。
其四,词义引申的途径和方法,目前在向语法、修辞,心理语言学等方面的延伸。否则,只是简单的放射式、递进式,直接、间接引申的形式化的说法,不能满足人们对词义引申现象的复杂性进行较为科学的揭示。
词的本义:
1、何为本义:
教材指出: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只是有语言文字所能证明的本义。更明确地说:是指有“字形可考,文献作证”的本义,为什么要加“定语”。
这是因为:汉语的历史非常悠久,在汉字未产生之前,远古汉语的词就已流传若干万年了,有符号记录下来的词还应该有它更原始的意义,然而,这种意义一是无法考证出来,二是即使考证出来,对于阅读古文献也无大裨益。因此,这里所说的“本义”并非词的“最初义、原始义”,而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后来的诸多派生义而言,它是源,而对更古老的史前文字来说,它只是流。诸如:
《诗·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粟,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硕,头大也。鼠, 象形,突出其牙。(用本义)
无, 舞的本字,此借义。食,一碗饭上面如盖。名词用为动词
我, 本义农具,此借义。
粟, 象禾谷及谷粒之形。嘉禾实也,说文从卤,从米,会意。
三、指事字。 岁 ,岁星——引申义。
贯,穿贝——借为“豢”,养也。
女,女性之称,象形——假借,第二称代词。
莫,日暮—假借,否定性无定指代词。
肯,骨肉相似也。引申为能愿动词。
顾,盼也,回头看,引申为照顾。
可见分析出来的本义都是字形可考的意义。
2、如何求本义?——分析字形,考核文献。
为什么要分析字形?——因为字形可考,正是字记录词的再现。因为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常常有自我说明其意义的作用。汉语单音词占绝对优势,一个字往往就是一个词,其本义就让他的字形表现出来了。上面我们分析的《硕鼠》就是此法。同时,不分析字形,就失去了依据。词的来源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为什么要考核文献?因为文献是古代词语运用的实录,如果某词在文献中找不到依据,即使求出本义,也没有实用价值,至多只能是消亡的词义。没有文献证明的词义,只凭字形去猜测,很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陷于唯心主义的泥潭中去。目前,有人考据古文字,由于文献特少,所以导致一字分析众说纷纭。如:
乙:一说鱼肠,二说草出乙乙,三说校正器。
癸:一说农具,二说兵器,…
如果有文献证明则不同。如:
而:作其麟之而。干、天:刑天舞干威。
叔:九月叔苴。元:勇士不忘丧其元。
斤:斧斤以时入山林。
应当注意的是:有些字的本义虽可以考出,而文献却难以找到证明,这是由于文献不足的缘故,对此我们要持辩证的态度,既不盲目否定,也不盲目肯定。因为古籍已存者,至今几乎百不有一,如春秋之史,楚之梼木兀,晋之乘,皆为史书,今唯见鲁春秋而已。那么,有一些词的本义可求出,但无文献明证的再所难免。如:
权,黄华木也。
亦:为“腋”的初文,古文献只用为连词、副词。
离:虫名,但用为动词。离别。
很多词除《说文解字》保存下来的解说之外,文献都找不到证明,我们也不可轻易否定。
那么:怎样根据字形分析词本义呢?
要据古形,今形大多不可求本义,尤其是象形,指事等。
2、传统的六书为我们分析字形指出了康壮大道。
a.象形乃以形示义,睹其形便知其义。如:“田、行、天、来、交”,
b.指事本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加符号,明其所指:如、亦。
c.会意字合两个以上象形的表达其义。如:及、集、息。
d.形声字形符指出该字的范围,兼义的声符则指出它的属性,如:策、更、构、端、管等等,同时,形符还可以起到类推的作用,如: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