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马鞍山市2016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讲课.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安徽省马鞍山市2016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认知科学”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顶是(3分)
A.认知科学是一门涉及诸多领域的新兴科学,它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人类的行为与大脑的关系。
B.经过多方面的科学实验,科学家们已经充分肯定人的行为是受热认知和冷认知这两套系统支配的。???
C.热认知系统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共有特性,而与有意识思维相关的冷认知系统才是人类最根本特性。
D.现代认知科学也许有助于我们更清楚认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倒两家间的本质差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儒家所追求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从认知科学的原理来说,相当于用冷认知系统控制并且最终完全取代热认知系统。
B.儒家主张只有“克己”才能“复札”,认为用研读经典、遵从礼仪、聆听高雅的音乐等来陶冶自身的方法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C.道家认为人们“绝圣弃智”就可以进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境界和无为状态穸进而让热认知系统自由地主宰人的行为。
D.道家认为只有在热认知系统主导一切的前提下,人才有可能在它支配下,做到自我的自然、真实,从而进入无为的理想状态。
3.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家认为人如果要摆脱有意识思维的控制,避免在特定环境、时间或群体中扮演特定角色,应用冷认知系统最大限度地压制其本身,尽量不干扰热认知系统。
B.儒家倡导通过修身而加强自我控制,行为心理学也证实,只有让人在足够长的时间内不断重复某种新的刺激环境之下去自我陶冶,才可能对其产生好感。
C.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冷认知与热认知似乎经常处于悲剧性的冲突之中,过度用冷认知系统压制热认知系统可能会导致人们越来越焦躁、不安和不满足。
D.儒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他们在精神上的追求是相通的,都要达到一种自发的境界,这种境界使人自身和谐,进而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
?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上元节/有司张灯/尧臣俟乘舆出/即上言/后已复位号/今方在殡/不当游幸/帝为罢张灯/
B.时上元节/有司张灯尧臣/俟乘舆出/即上言/后已复位号/今方在殡/不当游/幸帝为罢张灯/
C.时上元节/有司张灯尧臣/俟乘舆出/即上言/后已复位号/今方在殡/不当游幸/帝为罢张灯/
D.时上元节/有司张灯/尧臣俟乘舆出/即上言/后已复位号/今方在殡/不当游/幸帝为罢张灯/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B.“丁母丧”指遭逢母亲的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三年内要在家守孝三年;“服除”,是指守丧期满。
C.“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为记载和计算自己在位年代而起的一种称号,如“元丰三年”。历代帝王都有年号。
D.“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或褒贬或同情的称号。例如谥号“文忠”就是一种褒扬。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尧臣曾因叔父王冲犯法受牵连被调离京城,后回京做右司谏。对郭皇后的死,议者归罪于阎文应,而王尧臣却请求要追究皇后身边的侍医者。
B.张永和建议收取老百姓房租来增加军费,王尧臣援引唐朝旧事,力谏皇帝,并奏请罢黜因害怕张永和而附和他的林潍,增加军费一事才作罢。
C.夔州转运使奏请增加盐井年税,王尧臣认为皇恩不曾照顾到边远地区的人,却要向他们牟取厚利,正好会招惹怨恨,朝廷因此取消了这一建议。
D.王尧臣凭借文学才华晋升做官,负责内外制度十年,曾与宰相文彦博等人劝皇帝立英宗的儿子为继承人,并替皇帝拟好了诏书,但未成功。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事,使者所至,称诏存问官吏将校,而不及于民。
(2)尧臣入对曰:“此衰世之事,召怨而携民,唐德宗所以致朱泚之乱也。”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村? 行
杜? 牧
8.有评论者说:“着一‘过’字,境界全出。”请说说这一“过”字好在哪里。(5分)
?
9.相对于“主人”而言,诗中还有一个人物在,这个形象是谁?通过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郦道元《三峡》引用渔者歌词“??????????? ,??????? ???”写出了三峡峡长猿鸣的特点。
(2)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