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

发布:2025-02-16约2.53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05010)

(专业英文名称:EnergyandPowerEngineering)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热能与动力工程、能源利用与转换以及能源环境工程领域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具备勇于开拓创新、发现探索和解决工程问题,善于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在设计研究院、发电集团、热电公司、制冷空调公司、安装施工单位、节能环保公司及相关的科研、生产、教学等部门从事热能工程、动力工程、制冷与空调工程及能源环境工程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产品研发工作的具有较强创新实践精神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基础理论,热能与动力工程、能源利用与转换以及能源环境工程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宽厚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较强实践创新能力、良好文化和职业道德素质,受到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现代工程师方面的训练,具有从事热能工程、动力工程、制冷与空调工程以及能源环境工程的设备与系统的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及文字、语言表达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工程力学、传热学、工程热物理、机械学、电工与电子学、自动控制理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3.具有宽泛的专业知识,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能从事本专业至少一个专业方向的技术工作,并且了解学科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

4.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现代社会的竞争意识、环境意识、价值效益意识、求实创新意识。

三、培养标准的实现矩阵

1.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身体和心理素质、进取和创新精神以及团队意识等方面。

2.专业能力:主要包括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和组织管理等能力。

3.知识结构:主要包括针对能力要求应当掌握的人文知识、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等。

培养标准

实现途径

综合素质

思想品德素质素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公益劳动

身体和心理素质

大学体育、军事理论与实践、军事训练、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

进取和创新精神以及团队意识

形势与政策、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基础、

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实践

专业能力

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热工测量与仪表、自动控制原理、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等

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的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A课程设计、汽轮机课程设计、锅炉及烟气净化联合课程设计、供热管网及换热站课程设计、换热器课程设计、热力发电厂课程设计、制冷原理与设备课程设计、供热工程课程设计、空调与自控综合设计、冷库技术课程设计、制冷空调装置课程设计

技术改造与创新和组织管理的能力

专业综合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知识结构

人文社科知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基础知识

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C语言程序设计、理论力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学、燃烧学、金属工艺学、泵与风机、汽轮机、锅炉原理、热力发电厂、能源环境工程、洁净煤发电技术、制冷与低温原理、空气调节、制冷压缩机、食品冷冻冷藏工艺学、制冷空调装置、冷库技术等

四、主干学科

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

五、主要课程

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工程燃烧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学、热工测试技术、自动控制原理、泵与风机、锅炉原理、制冷与低温原理、汽轮机、热力发电厂、供热管网及换热站、制冷空调装置、空气调节、能源环境工程等。

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军训、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综合实验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七、修业年限

基本学制为四年,学习年限为3-6年。

八、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九、课程体系及学时学分比例

1.课程总学时2497学时(137.5学分),其中必修课1873学时(101.5学分),占75%(73.8%);选修课624学时(36学分),占25%(26.2%)。理论教学课程学时2237(123学分),实践教学课程学时260(14.5学分)。

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43学分,其中第二课堂和创新创业实践3学分。

3.本专业总学分180.5学分,其中实践教学57.5学分,占31.9%。

十、毕业标准与要求

1.达到德育培养目标;

2.修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

3.达到国家教育部要求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