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食品微生物复习资料1复习过程.pdf

发布:2020-07-15约6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食 品 微 生 物 复 习 资 料 1 精品文档 微生物 :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 的总称。 1、菌落:是指把单个微生物细胞接种在适合的固体培养基后,在适合的 环境条件下生长繁殖成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胞群体。 2 、种:种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相似,与同属内其 他种有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3、原核生物:原核生物细胞有明显的核区,核区内只有一条双螺旋结构 的脱氧核糖核酸构成的染色体。 4 、真核生物:真核生物细胞内有一个明显的核,其染色体除含有双螺旋 结构的脱氧核糖核酸外还含有组蛋白,核由一层核膜包围,称为真核。 5、质粒:分散在细胞质中,能进行自我复制的环状 DNA 遗传分子。 6、病毒:病毒是一类比细菌更微小,能通过细菌过滤器,只含一种类型 的核酸( DNA 或 RNA ),仅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的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 7、类病毒:类病毒是一个裸露的闭合环状 RNA 分子。 8、内毒素: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叫做脂多 糖,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所以叫做内毒 素。 9、外毒素:外毒素是指某些病原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一种 代谢产物,为次级代谢产物。其主要成分为可溶性蛋白质。 10、内源性污染:凡是作为食品原料的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本身带 有的微生物而造成食品的污染称为内源性污染,也称第一次污染。 11、外源性污染:食品在加工、运输、贮藏、食用过程中,通过水、空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气、人、动物、机械设备及用具等而使食品发生微生物污染称外源性污染,也称 第二次污染。 12、培养基:培养基是指经过人工配置而成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和积累 代谢产物所需要的营养基质。 13、发酵:如果电子供体是有机化合物,而最终电子受体也是有机化合物 的生物氧化过程称为发酵。 14、最适生长温度:指微生物生长速率最快、繁殖最快的温度。 15、D 值:在一定温度下加热,活菌数减少一个对数周期(即 90%的活菌 被杀死)时,所需的时间即为 D 值。 16、Z 值:在加热致死曲线中,时间降低一个对数周期(即缩短 90%的加 热时间)所需升高的温度即为 Z 值。 17、消毒:指杀死所有病原微生物的措施,可达到防止传染的目的。 18、巴氏灭菌:灭菌温度一般在 60~85℃,处理 15~30min,可以杀死微生 物的营养细胞,但不能达到完全灭菌的目的,用于不适于高温灭菌的食品。 19、UHT (超高温超高温瞬时灭菌法) :灭菌温度在 135~137℃,3~5s,可杀 死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耐热性强的芽孢细菌。 20、菌种:是指食用菌、工业菌、农用菌菌丝体及其生长基质组成的繁殖 材料。菌种分为母种(一级种)、原种(二级种)和栽培种(三级种)三级。 21、典型菌株: 22、模式菌株:在给某真菌、细菌定名,分类作记载和发表时,为了使定 名准确和作为分类概念的准则,以纯粹活菌(可繁殖)状态所保存的菌种。 23、同型乳酸发酵:是指葡萄糖经 EMP 途径降解为丙酮酸后,不经脱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羧,而是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直接被还原为乳酸。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