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镜检技术操作规范2.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疟原虫镜检技术操作规范
疟原虫镜检是诊断疟疾、确定虫种及发现传染源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具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技术要求,为了统一方法、规范程序、提高血检质量,特制定本操作规范。
一、血片制作
(一)所需器材
载玻片 玻片3张(1张作载玻片,1张作推片,1张作采血后滴于玻片备血用)
采血针 采用一次性采血针。
玻片盒 存放50或100片玻片的木质或塑料盒。
皮肤消毒液、棉签或酒精棉球 75%的酒精、安尔碘 、碘伏等皮肤表面消毒剂。
记号笔 用于玻片上书写血检病人基本信息。
(二)操作步骤
1、载玻片基本信息登记 取1张载玻片,首先用目测法将载玻片从右(磨砂处为右)到左等分成6格,接着用记号笔在第1、2格即(磨砂处)写下血检病人基本信息:编号、姓名、制片日期 结果(镜检结束后补写)。载玻片上信息应与血检登记表中的项目对应。如图1
2、采血
采血部位为手指末端或耳垂,婴儿可从拇趾或足跟取血。用消毒剂消毒取血部位皮肤后,以一次性采血针迅速刺入取血部位1~2mm深,约挤出1-2滴血,滴于玻片上(以备涂制厚薄血膜用)。
3、涂制血膜 用推片的左下角刮取玻片上的血液4~5μl,涂于载玻片的第三格(靠近磨砂侧),由里向外一个方向旋转2~4圈,涂成直径为0.8~1.2cm的圆形厚血膜;再用该角沾取血液1~1.5μl血置于载玻片的中心点即(第四格前缘中点);接着用干棉球或卫生纸擦净推片角上的血渍;最后用推片的下缘置载玻片的中心点(1~1.5μl血液处),当血液在载玻片与推片之间向两侧扩展至约2cm宽时,使两玻片保持25°~35°角,从右向左迅速推成舌状薄血膜,即(薄血膜涂在第4格前缘至第6格中部)。如(图1)、(图2)
疟原虫镜检涂制血膜方法示意图2
薄血膜厚度应以红细胞之间互相接触而不相互重叠为佳,(直观透过玻片能清晰看到报纸上的字);厚血膜的厚度以一个油镜视野内可见到5~10个白细胞为宜。
二、固定
(一)所需器材
1、甲醇
2、器具 玻璃棒、吸管
(二)操作步骤
薄血膜固定 薄血膜晾干后,用玻璃棒沾取或用吸管吸取少量甲醇平铺于薄血膜上,起固定薄血膜作用,(注意不能固定厚血膜)。
三、染色
(一)所需器材
1、吉氏染液(原液)
2、器具 染色用的盘子、染色缸、烧杯、吸管若干。
3、染色及冲洗用水 蒸馏水、冷开水、自来水、pH7.2缓冲液。
(二)操作步骤
单片染色 单张血膜染色可取蒸馏水或经煮沸过滤的冷开水或pH7.2的缓冲液1ml加入吉氏染液原液1-2滴,混合均匀后浓度约为2~5%的吉氏稀释液,均匀滴在厚、薄血膜上,染色20~30分钟。
注意:1、浓度约为2~5%的吉氏稀释液现配现用;2、新鲜厚血膜充分干燥后才能染色;3、厚、薄血膜一起染色。
多片染色:用吉氏染液成批血膜染色时,将血膜朝一个方向插入染色缸中,或每对玻片血膜朝外,背靠背插入染色缸中,倒入新配的2~5%吉氏染液(2ml吉氏原液与98ml蒸馏水缓冲液混匀),浸没厚薄血膜,染色30分钟后,向染色缸中注入pH7.2缓冲液或自来水,直到溢出,除掉染液表面上的浮渣,将染色缸中残余的染液倾出,加入新水,反复冲洗2~3次,然后取出玻片,将血膜朝下插在晾片板上干燥。
四、冲洗
染色后不要将玻片上残余染液直接迅速倒掉,应将玻片连同玻片上的染液一起放在水中轻轻漂洗,或沿玻片及染色缸边缘加水使染液表层溢出并轻轻冲洗,以免染液色素颗粒沾污血膜。
五、镜 检
(一)器材
1、显微镜 单、双目显微镜均可,目镜一般以5X为宜(有的用10X),物镜必须用油镜(100X)。
2、镜油
3、擦镜纸
4、二甲苯或酒精乙醚
(二)操作步骤
1、血膜上滴加镜油 滴一滴镜油在血膜上,再将血片置载物台上。
2、镜检 用目镜5×和物镜10~40×低倍镜检下找到血膜,再将物镜转换成油镜(100×),查找疟原虫,吉氏染色较好的血膜,红细胞呈淡红色,嗜酸性细胞的颗粒呈鲜红色,淋巴细胞及疟原虫胞浆呈蓝色或淡蓝色,白细胞的核呈紫蓝色,疟原虫的核呈红色。
3、观察血膜的方法 镜检时从血膜的一端开始,自上而下,自左而右,逐个视野顺序查看。发热病人血片至少要查完200个视野以上,普查带虫血片则需看完全片,方可报告结果。镜检疟原虫一般只查厚血膜,薄血膜作为疟原虫的分类定种。
5、结果报告 结果报告分阳性和阴性,阳性者至少要查见一个典型疟原虫(并需鉴别虫种和期别)方可确定;以查完整个厚血膜,未查见疟原虫者判为阴性。
五、注意事项
1、染色前血膜的保存
新制作的血膜应防止污染和苍蝇吸食血膜,新鲜厚血膜放置时要保持水平,直到充分干燥后可不溶血直接染色。血膜放置时间,夏天不宜超过48小时,冬天不宜超过72小时,否则厚血膜会自然固定而不能溶血,影响镜检。不能即时染色的血膜,可先用甲醇固定薄血膜,将厚血膜溶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