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第二章生产什么讲解.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生产什么 第二章 生产什么 生产商品 生产公共产品 第一节 生产商品 1.1 消费者的偏好是消费者 1.1.1 偏好的含义 偏好是消费者对消费品组合的一种排序和接受度。即消费者对所购买或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爱好胜过其他商品和劳务,又称“消费者嗜好”。 种类: 习惯 求方便 求名气 1.1.2 偏好的影响因素 因为消费者个人和所处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是不同的。 (1)消费的价值观 (2)消费的审美取向 (3)民族性格 (4)民风、民俗 1.2 商品的效用 1.定义 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商品或劳务中所获得的主观上的满足程度。 (1)效用不等于有用 (2)效用是主观的 (3)效用的主观性使其难以用语言来衡量 是心理感受,而不是客观用途。 同一商品效用的大小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 2.幸福的含义 每个人一生都在追求自身的幸福,但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 幸福=效用/欲望 幸福等于效用与欲望之比。 边际效用分析法 效用大小可以用基数测量 总效用TU与边际效用MU的关系 当MU 0, TU↑ ;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2、原因解释: 生理原因:兴奋度递减。 心理原因:人性。 物品本身用途的多样性。 1.3 商品的价值量 1.3.1 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决定。 生产商品的劳动可用劳动时间来衡量,不是指某个人生产生产所花费的劳动时间,而是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在现有的社会的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3.2 劳动生产率的表示以及影响因素 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表示: (1) 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2) 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2. 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1)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2)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3)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 (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5)自然条件 1.4 商品的性价比 商品的价值=功能(F)/成本(C) 提高商品价值的途径: (1)提高功能,成本下降,如资讯业 (2)提高功能,成本不变,如传统产业 (3)功能不变,成本下降,如日化行业 (4)功能大幅度提高,成本小幅度降低,如汽车行业 (5)功能略有下降,成本大幅度降低,如手机行业 第二节 生产公共产品 2.1 公共产品的含义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纯理论》中给出定义,纯粹的公共物品是指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或服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产品或服务获得的消费的减少。 与此相对的私人产品是满足私人个别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准公共产品 (Quasi Public Good): 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它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如教育、政府兴建的公园、拥挤的公路等都属于准公共产品。对于准公共产品的供给,在理论上应采取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的原则。 2.2 公共产品的特征 2.3 搭便车与市场失灵 所谓搭便车,是指在公共产品的消费过程中,某些个人虽参与消费但却不愿意支付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的现象。 搭便车问题源于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搭便车往往会导致公共物品供应不足。搭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