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文-Buck换器双闭环控制仿真研究.doc

发布:2019-01-11约3.6万字共5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10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题目:Buck变换器双闭环控制仿真研究 系 名 信息工程系 专 业 自动化 学 号 6011XXXXXXX 学生姓名 XXX 指导教师 XXX 2015年 6月 5日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题目:Buck变换器双闭环控制仿真研究 系 名 信息工程系 专 业 自动化 学 号 6011XXXXXX 学生姓名 XXX 指导教师 XXX 职 称 副教授 2014年 12月 15日 一、原始依据(包括设计或论文的工作基础、研究条件、应用环境、工作目的等。) 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开关电源技术的迅速发展。因为开关电源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以及功率密度和输出效率高等诸多优点,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线性电源,随之成为电源芯片中的主流产品。随着开关电源技术应用领域的扩大,对开关电源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高效率、高可靠性以及高功率密度成为趋势,这就对开关电源芯片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对于非隔离的DC/DC开关电源,按照电路功能划分,有降压式(BUCK)、升压式(BOOST),还有升降压式(BUCK-BOOST)等。其中品种最多,发展最快的当属降压式(BUCK)。 我国目前能源紧缺,而电源行业又是一个与能源消耗密切相关的行业,因此我们在设计DC/DC开关电源产品时,转换效率必须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加以考虑。尤其是随着采用3.6 V锂离子电池作为电源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不断扩大,且功能和性能变得更多和更高,对适用于这类产品的BUCK变换器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BUCK变换器的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参考文献 [1] 丘涛文. 开关电源的发展及技术趋势[J]. 电力标准化与技术经济,2008,17(6):58-60. [2] 张乃国. 一种脉冲频率调制型稳压电路的研究[J]. 电源世界,2007,10(4):21-23. [3] 刘树林,输出本质安全型Buck-Boost DC-DC变换器的分析与设计,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8,28(3): 60-65. [4] 马丽梅,Buck-boost DC-DC变换器的控制,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37(4) :101-105. [5] 刘树林,Buck-Boost变换器的能量传输模式及输出纹波电压分析,电子学报,2007, 20(5) :838-843. [6] 彭力,新型大功率升降压型DC-DC变换器控制研究,船电技术,1999,3(1) :26-28. [7] 钟久明?,Buck-Boost变换器的本质安全特性分析及优化设计 西安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 文?2006. [8] 高飞,蒋赢,赵小妹等,一种新型Buck-Boost变换器,电力电子技术 2010 22(4):50-52. [9] Xu Jianping,Yu Juebang.Equivalent circuit model of switches for SPICE simulation.IEE Electronics,Letters,1988,Vol.24,No.7,437-438. [10] Xu Jianping,Yu Juebang,Zeng H.SPICE simulation of switched DC-DC convert.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ircuits and Systems,1991,Vol.24,No.5,3032-3026. [11] 王海鹏,王立志,王卓. 基于1394的数据传输电路[J]. 现代电子技术,2009,32(21): 52-54. [12] 王久和. 电压型PWM整流器的非线性控制[M]. 第1版,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13] 师娅,唐威. 一种电流型PWM控制芯片的设计[J].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7,24(8): 145-148. 三、设计(研究)内容和要求(包括设计或研究内容、主要指标与技术参数,并根据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