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变评价指标体系解读.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辽宁省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评价指标体系解读;;; (一)优化专业结构,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的应用型专业体系。
按需重组人才培养结构和流程,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形成特色专业集群。引导高校密切跟踪辽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动态,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推动教育资源向服务辽宁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专业集群集聚,打造一批辽宁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集群。; (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支持高校和专业集群与行业、企业、实务部门开展深度合作,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为重点,科学制定实施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突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
引导高校紧跟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整合相关课程,形成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模块,深化体现行业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建设要求的课程体系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积极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采用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组织方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大力推进学生课程学业水平评价改革,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查和能力的评价,建立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的评价方式。; (四)建立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机制。
根据学科特点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合理安排实训、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积极与行业、企业、实务部门等共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探索共建共管共享的长效机制。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效果。大力支持和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创新实践活动,探索形成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机制。; (五)建设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师队伍。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积极通过交流、互聘等形式,形成高校与行业、企业、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教师的有效机制,建设一支教师、工程师等资格兼具,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鼓励和支持教师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开展研究实践和技术研发,及时掌握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构建科研反哺教学的长效机制。
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调整教师结构,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专才,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 (六)健全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的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构建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与反馈机制,探索形成有效的学生毕业前质量反馈和毕业后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建立毕业生达成毕业要求程度和教师教学效果评估机制,切实根据评估、反馈情况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七)提升服务区域发展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
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产业转型升级重点,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和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大力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大力加强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建设,鼓励以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等方式与企业深度合作,将潜在的技术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科研成果率先省内转化。; (八)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高校治理结构。
建立健全有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理事会(董事会)制度、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扩大二级院系自主权,鼓励院系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院系理事会(董事会)或联合管理委员会,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指导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9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从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质量保障体系、特色与辐射作用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向应用型转变的目标与任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