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绩效管理在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如何开展及实践.docx
PAGE
1-
预算绩效管理在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如何开展及实践
一、预算绩效管理概述
(1)预算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现代财务管理模式,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执行和评价,提高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财政资金投入与产出相匹配。它强调以结果为导向,通过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和绩效评价,促进政府部门提高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
(2)在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中,预算绩效管理尤为重要。这类单位通常具有一定的收入来源,但其主要经费仍依赖于财政拨款。因此,如何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实现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是预算绩效管理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通过预算绩效管理,可以明确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预算绩效管理涉及多个环节,包括预算编制、执行、监控和评价。在编制阶段,需要结合单位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预算计划;在执行阶段,要确保预算资金按照既定计划使用,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在评价阶段,要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综合评估,为下一轮预算编制提供参考依据。通过这一系列管理活动,有助于推动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实现高效、透明、规范的管理。
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实施步骤
(1)实施预算绩效管理首先需要对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的职能和目标进行明确界定,确保预算编制与单位发展战略相一致。在这一步骤中,应全面分析单位内部和外部的资源状况,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等,以此为基础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预算计划。
(2)预算编制完成后,应建立一套完善的预算执行监控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定期跟踪、分析,以及针对预算执行偏差的及时调整措施。监控过程中要注重信息反馈,确保预算执行与预期目标相符,并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和防范。
(3)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评价工作应遵循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定量分析、定性评估、第三方评价等,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评价结果应作为改进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同时为下一轮预算编制提供参考。在评价过程中,还要注重对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以促进单位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三、预算绩效管理在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实践案例分析
(1)案例一:某市差额拨款事业单位A,在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前,年财政拨款约为1000万元,但资金使用效率较低,项目完成率和资金使用率分别仅为60%和70%。通过预算绩效管理改革,A单位首先对内部管理流程进行梳理,明确了各科室职责,制定了详细的预算编制和执行规范。改革后,A单位在预算编制阶段引入了绩效目标管理,确保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绩效指标。经过一年的实施,A单位项目完成率提升至90%,资金使用率达到85%,节约资金200万元。此外,A单位还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案例二:某省差额拨款事业单位B,在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前,财政拨款为1500万元,但实际支出仅占预算的80%,存在大量闲置资金。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B单位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优化预算编制流程,将预算编制与绩效目标相结合;二是加强预算执行监控,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实时跟踪;三是引入绩效评价机制,对项目进行绩效评估。改革后,B单位项目完成率从原来的70%提升至95%,资金使用率从80%提高至90%。同时,通过绩效评价,B单位发现了一些低效项目,并对其进行了调整和优化,进一步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3)案例三:某直辖市差额拨款事业单位C,在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前,财政拨款为2000万元,但项目完成率和资金使用率分别为65%和75%。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C单位首先对内部管理流程进行了优化,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并建立了预算编制、执行、监控和评价的完整体系。在预算编制阶段,C单位引入了绩效目标管理,确保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绩效指标。经过一年的实施,C单位项目完成率提升至90%,资金使用率提高至85%,节约资金300万元。此外,C单位还通过绩效评价发现了一些潜在问题,如项目进度滞后、资金使用不规范等,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提高了整体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