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探究.doc
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探究
摘要:数学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是数学与人们日常生活和文化活动相互交融的结果。深入挖掘数学中的丰富文化并应用于教学中,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本文在分析数学文化的内涵基础上,探究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原因和方法,明确数学文化的价值。
关键词:数学文化小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探究
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承担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充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将数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深刻全面了解民族文化内涵。
一、数学文化是什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还包括数学在人类生活、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和意义,以及和数学相关的人文活动”。这就是说数学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是数学与人们日常生活和文化活动相互交融的结果,是数学与人文教育的结合体。精彩的数学思维方法、探索不止的数学精神、求真的数学品格、数学的发展历史、数学家的故事等都是数学文化的表现形式。
数学文化以其弘扬人类智慧、抽象思维和实用性应用等特点,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思维视野和文化层次,并对推动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为什么要融入数学文化
(一)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不少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都会感到枯燥和乏味,而数学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问题、思想和方法,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添加本单元相关数学知识产生的脉络,或者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可以让学生们体会到:原来数学是这么有趣的!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发展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比如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学生们和历史上的数学家面临的认知冲突是一样的,都会产生单位统一的需求。他们仿佛和数学家一样站在冲突的面前,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生成数学知识,构建数学意义,体会计量单位不断演进完善的关键节点。
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能让学生知道数学不是枯燥的,它是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学生还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艺术地表达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比如认识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学生可以自己创造“时间尺”,体会到“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通过自我创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渗透思政教育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小学数学例题和习题中的内容丰富多彩,但德育素材不像语文教材那样显而易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介绍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刘徽的数学研究故事,例如《九章算术注》中刘徽利用割圆术求圆周率,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过程中形成规范,等等,让学生知道古今数学家为祖国数学研究和发展做出的贡献,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数学家身上的优秀品质,改善自身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实际教学中注重思政渗透,努力挖掘,把学科知识传授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达到德育和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三)增强民族自信心
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能够让学生了解数学文化的重要地位,使学生深刻全面把握民族文化内涵,感受文化的魅力,进而逐渐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其科学精神。
例如在学习“和与积的奇偶性”这一部分的内容时,课后的“你知道吗”介绍了被誉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在这一证明过程中以陈景润先生为代表的中国数学家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在研究上取得显著的进展。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的时候,介绍“墨子的发现比西方人早了一千多年”,等等。学生再通过课外阅读了解陈景润、华罗庚等数学家的数学成果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增强自身的爱国情怀和树立学好知识报效祖国的信念。
三、怎样在数学课堂中融入数学文化
“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综合与实践”。在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综合与实践”课程中,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力量,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各种实践活动,选择最合适的数学文化融入策略。
(一)提高教师个人文化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在数学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自己应当对传统文化进行多方面的深入了解,通过书籍、网络等渠道,储备自身的文化知识。在实际教学中,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