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三十年新旧版本 对比.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第一节
本节增加了四个小标题,分别如下(其他改动也会在各标题下依次说明)。
(一)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
1.本标题加于“从1917 年„„思想资源。”的后面。这段文字也分作了两段。
并增添“先简单回顾晚清和民国初年的文学变革,那是文学革命的序幕。”作为首句。
2.改“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为“倡导‘新意境’‘新语句’和‘古人之风格’三长兼备的‘诗
界革命’”。
3.删去了关于裘廷梁提倡白话文的论述,改为此种表述:“此外,晚清已经有人开始提倡白话文,也为后来文学革命大
力倡导白话文运动造成一种蓄势。”其中未提及裘廷梁。
4.在论述新文化运动之前,增添了“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5.在“随着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新式文化教育得以发展”增添“促成传统的‘士’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变”。
6.改“相对比较自由的一段时期”为“相对比较自由的‘失控’时期”。
7.在提及《青年杂志》时,加上了前缀“陈独秀主编的”。并将旧版第七段“1917 年初,陈独秀初聘„„文学革命正是
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的移至其后。
8.在论述“批判孔子”时,增添了“他们看到刚刚过去的袁世凯、张勋两次复辟帝制都在提倡儒学、鼓吹尊孔,从而断
定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的因缘,要实现共和制度和现代文明,就必须把这种反共和的旧思想彻底洗刷干净。”
9.在论述“吸收、引进西方文化”时,将陈独秀主张“以欧化为是”改为“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将蔡元培提“兼容
并包”补充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10.在“对传统文化采取批判为主的态度”中增添“对传统文化采取批判为主甚至否定的态度”。
11.增添“但若说他们这一代割裂了传统则未免言过其实,对历史的偏误也应当有同情的理解。”。
12.删去“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最有实绩的一部分,文学革命的性质
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息息相关。”
13.将旧版第七段“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启蒙的色彩”移至“新文化运动一开始处于„„又是不可或缺的。”后,
并将“思想启蒙的功利色彩”中的“功利”二字删去。
(二)文学革命的发动过程
此标题添加于“1917 年1 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前。
1.增添“胡适认为八股式的文风长期以来污染并束缚了文人,希望能从革除酸腐的古文入手,拯救汉语写作,更畅达地
表现思想感情。”
2.将“二月号《新青年》”改为“2 月出版的《新青年》”。
3.增添“文学本无新旧,陈独秀等人有意这样区分,是采用进化论的眼光,以破旧立新,呼唤现代的文学诞生。”
4.在正文中删去了有关“双簧信”的内容,只在后文的注释中稍稍提及。
5.删去“这些批判深挖“文以载道”的、游戏消遣的种种传统文学观念的根源,为新文学创作与理论建设扫清了道路。”
6.增添“虽然从文学的“多元共生”的角度看,通俗文学包括“鸳鸯蝴蝶派”或者就戏剧未见得没有价值,但当时先驱
者对其深恶痛绝,也是为争夺读者,且格外看着文学启蒙的作用。”
(三)文学革命所引发的几场论争
此标题添加于“文学革命为新文化运动的激流„„”前。
1.增添“很多新文学作家都曾受益于‘林译小说’,可以说林纾‘对中国文学典范的转移起到的是开创性作用。’”
2 将“林纾所代表的守旧派对新文学的反攻,并没有什么理论力度,只停留在人身攻击和政治要挟的层面,反而激起了
新文学阵线义无返顾的抗争。”改为“事实上,林纾与新文化运动的冲突,主要是由新文化阵营主动引发的,林纾写小
说回敬文学革命倡导者,带有泄愤的味道,其驳论也缺少学理力度,但这场有些偶然和情绪化的争辩,反而激起了新
文学阵线鏖战的热情。”
3.在谈及章士钊复刊《甲寅》时,增添“明确宣示该刊‘文字须求雅驯,白话恕不刊布’。”
4.在章士钊发表的文章中,添加了“《评新文化运动》”。
5.删去“在与守旧派与复较量中,新文学运动的理论循导更明晰有力,脚跟也站得更稳了。新文化运动是在艰难的条件
下发生的,要冲决旧思想的束缚,势必采取激烈彻底的姿态,在那种激进而浮躁的历史氛围中,难于认真思考文化转
型与选择的复杂性,也难于接受论争对立面的某些可能合理的意见。”
6.增添“几次论争的双方都难免有意气用事,措辞激烈,甚至以怒骂代替说理,但梻去历史灰尘,仍可看到论争的价值,
包括守旧派的某些观点对于新文化运动的针砭价值。在变革与守旧派的反复较量中,新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循导更明
晰有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