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生态文明理念应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将生态文明理念应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 摘要:指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如何避免传统城镇化带来的生态灾难,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躲不掉、绕不开的关键问题。详细分析了我国城镇化过程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概念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张家港市城镇化过程的具体实践,探讨了生态文明理念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应用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张家港市;生态文明理念;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7)8016204
1引言
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已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党的“十六大”将城镇化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十七大”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型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战略设想。“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并认为其本质是人的城镇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进一步指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机制。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会议强调,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颁布实施,为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指明了大方向。现阶段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张占斌,2013)
2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分析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经的历史过程。一般而言,城镇化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对城镇和农村的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国内外众多城镇化案例显示,城镇化过程伴随产生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胡际权,2005;王会和王奇,2011)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进程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而不断加快。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从1978 年的17.92%快速上升到2013年的53.73%,年均增长1.02%(中国新闻网,2014)。随着人口从农村向城镇地区迁移,各类经济活动向城镇迅速集聚。粗放式城镇化发展模式导致了我国环境资源日趋紧张、城乡经济结构失调、自然生态退化等一系列问题(刘炜,2005;张占斌,2013)。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城乡环境持续恶化,王如松院士形象地称之为“五色效应”,即红色的热岛效应、绿色的水华效应、灰色的灰霾效应、黄色的拥堵效应、白色的开山采石白色秃斑效应。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直接导致了城市生态系统不同程度受到破坏,甚至崩溃。进而导致清洁空气、洁净饮水、良好气候、优美环境等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匮乏,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和美丽中国建设(龙海波,2013)。可见,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已与我国现阶段国情不相符合,严重制约了我国城镇化的良性发展,极大地桎梏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好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躲不掉、绕不开的重要问题
这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态环保意识淡薄。传统城镇化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先规模后效益、先建设后规划、先经济后生态”的发展阶段论思想长期占据主导地位。GDP增长率已经普遍成为了地方考核评价干部政绩的首要指标。在这一指挥棒驱使下,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有着强烈的意愿动用各种资源来促进经济增长。尽管社会各界对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有了很好的认识,但长期形成的惯性思维――唯GDP论英雄的观念还未从根本上转变,折射到实际工作中就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时,仍然要给经济发展让路。二是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滞后。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城乡发展规划是指导、调控城乡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依据和基本手段,适宜的城乡规划能够促进各项资源有效整合利用,对统筹城乡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绝大部分的城乡发展规划相对滞后,导致大量的无序建设,造成资源巨大浪费。三是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各级政府的绩效评比机制单一(主要由GDP来决定),没有形成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整合到一块的评价体系。另外,生态文明作为新型的文明形态,需要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而我国缺乏相应的社会参与政策和制度。当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属于在政府倡导下的配合性参与,公众对政府的决策难以实现有效监督
为有效避免城镇化进程的“城市病”,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力求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百度百科对新型城镇化的概念表述为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