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氧化还原反应 课型 新知识课 授课人 授课班级 课标分析 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基础内容之一,研究氧化还原反应实质和规律,对金属的冶炼和防护,化学电源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在中学阶段让学生掌握氧化——还有反应的基本概念,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来看,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到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应实质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安排在高中化学第二章里讲述是由于后面几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和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涉及的氧化反应较多,并能加深卤其它元素化合物性质的理解。 学生分析 从理论上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能够对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分析;具有基础的科学探究能力,对进行实验探究充满兴趣,能够与同伴进行友好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2、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的提出,学会讨论分析问题,培养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掌握化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交流、讨论,学会探究性学习和培养合作精神。进一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及其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学会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不断提高生活和生产质量。 教学重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本质及特征 教学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教学媒体 多媒体展示 教学策略 小组讨论学习,探究式学习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或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板块1:
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任务1.1: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
任务1.2:认识氧化还原的特征
[温故而知新]同学们,请回忆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物质可以在氧气燃烧呢?
并随机让一位同学回答(一边在黑板的右边(左边留空板书用)写上学生说的答案)。
学生回答后,展示碳和铁丝燃烧的图片。 讨论回答
碳、硫、磷、铁丝、铜丝等
通过旧知识,可以让学生比较快进入课堂角色,通过可燃物在氧气中的燃烧,说明这些物质可以被氧气“氧化”。
图片的展示,能生动而有趣,帮助学生回忆旧知识。 [思考] 请同学写出碳和铁丝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并观察反应物的化合价有什么变化?
并指定一名学生到黑板写出答案。
[小结]在反应中,碳和铁的化学价升高,我们称为氧化反应。氧的化合价降低,我们称为还原反应,可以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
学出化学方程式
讨论思考
回答问题
作笔记,思考理解 在已经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更快地理解“化合价的变化”,有助于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提出。
以小结的形式,先向学生提出反应过程中“氧化和还原”的相关概念,以便进一步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问题]同学们,请问从碳和铁的燃烧中,我们可以看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现是什么呢?
[小结]表现:反应前后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板书二]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现为化合价的升降。
学生思考并回答“化合价的升降” 通过上面的方程式,让学生能够从直观上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现,在理解它的表现之后,则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它的本质问题?从宏观到微观,符合认知规律。 板块2: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任务2.1:认识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任务2.2认识纳与氯气反应的实质
任务2.3通过实验验证氧化还原反应存在电子转移并归纳概括化学反应的实质
PPT:初中金属钠与氯气反应卡通图
提问:钠原子为什么要把电子给氯原子呢? 观看:
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8电子稳定结构上分析 使学生了解为什么要转移电子 分析: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微观过程
动画演示:氯化钠的形成
使学生明白,完成这个反应的同时化合价也发生了变化 初步认识到某些化学反应中有电子的转移。
教师演示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法 观察、了解表示方法
演示实验:锌粒和硫酸铜反应时电流检验,观察现象
讲解:铜的产生,说明有新物质生成,这说明发生了一个化学反应,在此反应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有电流通过,充分说明反应过程中有电子的转移。 观察,好奇
验证自己的判断,产生成就感
同时感觉到理论可以由实验来验证 通过实验验证,使学生体会到电子转移的真实存在
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板块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任务3.1: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模块4: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任务4.1解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