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研究
王金英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纵观全国小学数学试题,涉及计算内容的题目在一份试卷中均占85%以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计算教学,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教师在知识掌握、技能训练、习惯培养等方面加以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计算能我从以下几个方面???????
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而现在的数学课堂上,学生一听说要上计算课,马上就唏嘘不已,兴趣荡然无存。此时若能创设一个激趣情境,我想学生的心马上又会回归课堂的。如在教学用简便方法求《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时,我先和学生玩了个猜年龄的数字游戏:“只要你按我的要求做一些简单的程序,我就能知道你父母的年龄,但你们计算要仔细不能出错,若你们计算错了,那我肯定也会猜错。请在练习本上将你父亲的年龄乘5,再加10,将它们的得数再乘20,然后加上你母亲的年龄,最后减去380。”若一位学生的计算结果是4060,我再把这个结果加180得4240,那么该生的父母亲的年龄分别是42岁、40岁。结果一出,学生对此非常惊叹!“真是好神奇啊!”于是我趁机告诉学生,数与数之间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只要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能算会想,自然就会发觉其中蕴含的奥秘与乐趣。经过创设这样一个有趣的情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下子就来了,极大地提高了这堂计算教学课的效率。?此外还有很多数学小游戏,数学歌谣,数学小故事等等,它们的语言生动活泼,形式简单,引人入胜。这样的计算课教学学生会百学不厌,乐此不疲,情绪高涨,从而改变学生对数学计算枯燥乏味的印象,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学习总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先前的学习是后继学习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新的计算内容时,应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并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帮助理解算理,实现对算法的构建。
在口算学习的基础上,学生逐步学习简单笔算的算理与算法。而简单笔算的算法往往需要经历由“原始”走向简洁的规范过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一般性的算法。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每只猴子采了14个桃子,求2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算式是14×2。要求14×2得多少,可以用14+14,也可以先算2个10是20,2个4是8,再把20和8 合起来。这两种算法本质上是相同的,而后面的思考过程更具体地揭示了14×2的算理。在此基础上,学生联系竖式的写法和已有的计算过程,容易得到并理解以下“原始”的算法(如左下图):
方框里的两个箭头显示了计算14×2的两个步骤,用2依次去乘14个位上的4和十位上的1;省略号及红色部分的算式则具体地解释每一步的结果是如何算得的。特别是2乘十位上的1所得的结果是20,以暗红色的0突出2写在十位的意义。在引导学生明确计算的步骤和每一步所得的结果后,可以允许学生用这一“原始”的方法进行适当的巩固练习,以帮助学生真正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与算法。在此基础上,再简化成规范的竖式(如右上图)。事实上,在这一计算内容的教学中,算理的理解对算法的构建起到了支撑性的作用。
在计算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算法,但更需要经历构建算法的过程,实现算理和算法的内在统一。算理、算法就是根与叶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不能割裂的。算理是计算的基础,算法是计算过程的归纳。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算理,真正掌握计算方法,达到算理和算法的有效结合
重视错题的订正反馈,是提升计算准确性的关键 正常情况来看,学生在练习时产生的错误,都具有相通性和普遍性,有部分错误,在教师的指导下,比容易得到纠正。有部分错误在头脑中已经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了,那么纠正起来就比困难了。因此教师要准时了解笔算中面临的难题,有对准性的选择部分经常看的典型错题,与学生一起研究交流,发现难题,想出对策。 学生在计算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老师若滔滔不绝地讲评纠错,学生大概会听得厌烦,结果拔苗助长。假设能应用错误,让学生自查、自评错误的原因,互相讨论(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交流,结果就大不相同了。在平时的训练中,我常常让学生当小教师、小大夫,让学生在作业本上找错,议错,并阐明错误的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