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第2章数据通信基础.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2章 数据通信基础;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2.2 信道特性; 香农公式
C = W log2(1+S/N)
奈奎斯特准则
Rmax=2Wlog2 L
;*;*;*; 传输媒体也称为传输介质或传输媒介,它就是数据传输系统中在发送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物理通路。传输媒体可分为两大类,即导向传输媒体和非导向传输媒体。在导向传输媒体中,电磁波被导向沿着固体媒体(铜线或光纤)传播,而非导向传输媒体就是指自由空间,在非导向传输媒体中电磁波的传输常称为无线传输。
; ;2.3.1有线传输介质;*; (2)屏蔽双绞线(STP);1.非屏蔽双绞线由4对导线组成
2.常用的颜色与线号的对应关系
橙(2)和橙白(1)
绿(6)和绿白(3)
蓝(4)和蓝白(5)
棕(8)和棕白(7)
;目前,最常使用的布线标准有两个,即T568A标准和T568B标准。
T568A标准描述的线序从左到右依次为:1-白绿、2-绿、3-白橙、4-蓝、5-白蓝、6-橙、7-白棕、8-棕。
T568B标准描述的线序从左到右依次为:1-白橙、2-橙、3-白绿、4-蓝、5-白蓝、6-绿、7-白棕、8-棕。在网络施工中,建议使用T568B标准。当然,对于一般的布线系统工程,T568A也同样适用。
;直通UTP电缆;交叉UTP电缆;RJ-45接头和接口
;所需的主要工具;2.3.1有线传输介质;;常用连接器类型;2.3.2 无线传输介质;;2.3.2 无线传输介质;;2.3 传输介质;4、卫星通信;2.4 数据传输技术;信道类型决定数据编码类型:
;1、不归零编码
0为低电平;1为高电平
2、曼彻斯特编码
每比特的周期T分为两部分,每一周期T的1/2处都有跳变,前T/2传送该比特的反码,后T/2传送该比特的原码。
3、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每比特的周期T也分为两部分,每一周期T的1/2处都有跳变,1与前一比特间隔开始时刻不发生跳变;0与前一比特间隔开始时刻发生跳变。
;;*;*;2.4 数据传输技术;;2.4 数据传输技术;39;2.5 数据同步技术;41;2.5数据同步技术;2.6 信道复用技术;2.6 信道复用技术;45;2.6 信道复用技术;47;2.6 信道复用技术;2.6 信道复用技术;2.7 通信方式;51;2.7 通信方式; (2)点对多点
(a)分支式通信
; (b)集线式通信;2.7 通信方式;56;2.8 交换方式;电话机数目N与线路M关系:
M=N(N-1)/2
;59; 电路交换的特点:
需先建立连接,然后才能进行通信。建立连接、拆除连接时间长,有效通信效率低。
通信线路利用率低。
一旦电路建立后,数据以固定的数据率传输,除传输链路的延时外,不再存在其它延时,适用于实时大批量数据的传输。
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不同速率的终端很难互相进行通信。
不够灵活,通信过程中一旦出现故障需重新建立新的连接。;2.8 交换方式; 到达目的结点后,由目的结点将收到的各份报文按原来的顺序进行组合,然后再将完整的信息交付给接收端计算机或终端。
报文交换单位:报文
报文分为三部分:报头、正文和报尾。;;2.8 交换方式;将较长的报文划分成一个个小的等长数据块(1024bit),在数据段的前面加上首部后构成分组。又称为“包”。; 分组交换网是由若干个结点交换机和连接交换机的链路构成。
采用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实质上是采用了在数据通讯的过程中断续(动态)分配传输带宽的策略。
;; 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三种交换方
式的数据传输过程
;2.8 交换方式;2.9 差错控制;2.9 差错控制;72; (2)前向纠错方法(TEC,Forward Error Correcting)是由发送端发出能纠错的编码,接收端收到这些编码后,通过纠错译码器不仅能自动地发现错误,而且能自动地纠正传输中的错误,然后把纠错后的数据送到接收端高层处理 。;74; (3)混合纠错方法就是反馈重发检错和前向纠错两种方法的结合。混合纠错方法是由发送端发出同时具有检错和纠错能力的编码,接收端收到编码后检查差错情况,如差错在可纠正范围内,则自动纠正之;如差错很多,超出了纠错能力,则经反馈信道送回发送端要求重发。;2.9 差错控制;; 人们仅将CRC码的校验序列概括如下 :
① 设M(x)为k位信息码多项式,G(x)为r阶
生成码多项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