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索动物门复习.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普通动物学》脊索动物门复习纲要
说明:本纲要仅仅是“纲要“而已,并不包括所有内容; 复习时须结合教材、建议的参考书、教学课件以及课后 复习题等材料综合考虑;建议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选择回顾
动物学的涵义
研究动物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自然界是一个相互依存,互相制约,错综复杂的整体,动物是生物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学习研究生命科学,首先要具有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对复杂的生命现象的本质的探讨,不能用简单的方法做出结论,需要用生物学的观点善于对科学的事实加以分析和综合。
基本观点
生物学观点:动态地注意形态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整体与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机体各层次之间的联系,以及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统一。
基本方法
观察描述法
观察是动物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通过观察从客观世界中获得原始第一手材料。
科学观察的基本要求是客观地反映所观察的事物,并且是可以检验的。观察结果必须是可以重复的。只有可重复的结果才是可检验的,从而才是可靠的结果。
观察需要有科学知识。观察切不可为原有的知识所束缚。描述即将观察的结果如实地记录下来。
包括:文字描述、绘图(生物图)、摄影、摄像、仪器记录
比较法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没有比较就无从揭示生命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没有比较无法处理生物界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大量材料。
只有通过对不同种属动物从宏观的形态结构到微观的细胞、分子水平的比较,才能对有关动物学的各种问题进行研究并得到正确的结论。
实验方法
实验是在人为地干预、控制所研究对象的条件下对动物生命现象进行观察研究的方法。
综合方法
上述方法的综合运用
动物学课程的教学要求
用生物学的观点和比较分类、归纳求同、演释推理的方法,掌握动物的体制结构,形态机能,生活习性和生活规律等基础知识,并加深对以动物代谢和适应为中心,发育为骨干,及动物界的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
的统一、形态与机能的统一、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动物学原理的理解。
教材:“普通动物学”全国统编教材
参考书:见课件
脊索动物门
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比较
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
骨骼
外胚层的外骨胳
中胚层的内骨骼
心脏
消化道的背面
消化道的腹面
神经索
实心、二条消化道腹面
中空、一条消化道背面
脊索
无
有
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有存在着很大差异
1866 年发现柱头虫,形如蚯蚓,生活在浅海底部泥沙中。
1867 年发现海鞘,其幼体象蝌蚪,成体营固着生活。
1871 年发现文昌鱼,形如小鱼,无头无鳍。
以上三种小动物就是间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桥梁动物。
1.脊索动物门的基本特征
具有脊索
脊索是一条纵贯躯体背部,在消化管之上,神经管之下,并与之平行的一条索状结构,起着支持身体的作用。脊索由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结缔组织组成,脊索细胞内充满半液态的胞质,外面包有细胞膜。
脊索外有二层鞘膜组成脊索鞘:里层:纤维组织鞘外层:弹力纤维鞘
具有中空的背神经管
背神经管是一条位于脊索上方的中空的管状神经索。管内腔为神经腔。前部膨大成脑,神经腔形成脑室。
后部为脊髓,神经腔形成中央管。
有咽鳃裂
在咽的两侧壁上有成对的裂缝,即咽鳃裂,通过咽鳃裂与外界相通。在咽鳃裂上有许多毛细血管,有呼吸作用。
其它(次要)特征:有肛后尾,为后口动物,头化现象共同特征:(略)
2 脊索动物门的亚门分类 脊索动物门可分为 3 个亚门:
●尾索动物亚门
●头索动物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前两个亚门为原索动物:是脊索动物中的低等类群,不出现脊椎;脊索动物门脊索的存在情况不同。
尾索动物亚门
亚门的主要特征
●幼体尾部有脊索和背神经管
●成体体外被有被囊,也称为被囊动物。
●行逆行变态
●尾索动物所特有的变态方式:海鞘幼体形如蝌蚪,能在海中自由游动,有发达的尾部,内有一条典型的脊索,脊索背方有一条中空的背神经管,咽部有成对的咽鳃裂,是典型的尾索动物。但幼体自由生活数小时后,将躯体前端吸附在其它物体上,尾部(包括肌肉、脊索和背神经管的大部分 )逐渐退化,残留的神经系统集中为神经节,眼点和平衡器消失,躯体被被囊所包裹,开始营固着生活。这种经变态后失去一些重要器官,使躯体变得更简单的变态方式称为逆行变态。
代表动物——海鞘
●形体特征:形如茶壶
壶口:口吸管,即入水孔。
壶嘴:围鳃腔吸管,即出水孔。
躯体外被有植物纤维素的被囊,被囊内面为单层上皮细胞组成的体壁,体壁里面是围鳃腔,咽裂开口于围鳃腔内。
头索动物亚门
亚门的主要特征
●终生具有脊动物的三个主要特征: 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
头索动物的脊索纵贯全身,超过背神经管伸达躯体的最前端,故称为头索动物。中空的背神经管位于脊索之上,前端稍膨大形成脑泡。
在咽的两侧有 7 对以上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