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脊索动物概述..doc

发布:2017-01-24约9.31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脊椎动物学 (Vertebrata) 脊椎动物是动物界结构最复杂、进化地位最高等、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动物门类………。 本课程的主要参考书目: 1.马克勤,郑光美 《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4 2.郑作新 《脊椎动物分类学》 农业出版社 1982 3.孙儒泳 《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二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4.杨安峰等 《脊椎动物学》(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1985 5.鲍学纯等 《动物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6. 罗默,帕尔森著 杨白仑译《脊椎动物身体》科学出版社 1985 7. Richard D.Jurd 著 蔡益鹏等译 《动物生物学》(精要速览) 科学出版社 2000 8. Boolootian,R.A.Zo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Animals).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1979. ※ 每章后另有选读文献 第一章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脊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门。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这三大特有结构,是完全区别于无脊索动物的特征。 第一节 脊索动物门的特征 1.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 (1)脊索(Notochord) 位于动物消化管背面纵轴的一条不分节的棒状结构,具有支持身体作用。 起源:脊索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经加厚、分化、外突最后脱离原肠而成。 结构:脊索细胞内富含液泡,既有弹性,又富于硬度,在其外面有结缔组织构成的脊索鞘(两层膜),具有类似骨骼的作用。 存在: 低等脊索动物(尾索、头索动物)大都终生保留或仅幼体时具有脊索,高等脊索动物(指脊椎动物除圆口纲外)则仅出现于胚胎时期,成体时的脊索即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所代替。 (2)背神经管(dorsal tubular nervecord) 位于脊索背面的一条由外胚层下陷并卷褶所形成管状神经中枢结构。 高等脊索动物的背神经管分化为前端的脑和后面的脊髓两部分,管腔特化为脑室和中央管。(无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则是一条位于腹部的实心神经索) (3)咽鳃裂(pharyngeal gill slits) 在消化管前端咽部两侧上的许多成对裂缝,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咽鳃裂产生于消化管,但多发展为一种呼吸器官。 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鳃裂终生存在,并附生着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生高等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如两栖纲的蝌蚪)具有鳃裂,随着发育成长最终完全消失。 2.脊索动物的其他特征 ●闭管式的循环系统(尾索动物除外),心脏及主动脉位于消化管腹面。 ●通常具有肛后尾。 ●多数有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 ●两侧对称体制、三胚层、真体腔、身体分节、后口(与高等无脊椎动物相同的特征)。 脊索动物与某些高等无脊椎动物相同的特征说明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有亲缘关系。 第二节 脊索动物门的分类概况 脊索动物门包括三个亚门; 尾索动物亚门(Subphylum Urochordata) 头索动物亚门(Subphylum Cephalochordata) 脊椎动物亚门(Subphylum Vertebrata) 其中;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属于低等脊索动物,统称为原索动物,而脊椎动物则属于高等脊索动物。 一. 尾索动物亚门 1. 主要特征 多数种类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成体包在被囊中生活。一般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常以出芽形式形成群体,也行有性生殖并有世代交替现象。 2. 代表动物——海鞘 (1)生活习性与外形 海产,在海底岩石、贝壳、船底等物体上营固着生活。成体外形为壶状,入水管孔如壶口,出水管孔似壶嘴,壶底为身体基部。 (2)内部结构与功能 体壁 由外向内依次为 被囊(含被囊素,类似植物的纤维素) 外套膜(可分泌被囊,内有肌肉组织) 围心腔(退化,在体前部被围鳃腔替代) 消化与呼吸系统 消化道 口→咽→食道→胃→肠→直肠→肛门 口:开口在入水孔 咽: 最发达,有特化的缘膜触手、鳃裂及内部沟状的背板dorsal lamina 和内柱endostyle(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可推动食物进入胃。水流在鳃裂处进行气体交换,经围鳃腔、出水孔排出体外。 循环系统(可逆式血循环) 闭管式循环,心脏位于体腹面的围心腔内。 神经系统 因营固着生活而退化,仅在入水管与出水管之间的外套膜上有一个神经节(脑),由其发出一些神经到体各部;神经节腹侧有一腺体。称脑下腺。具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