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chap3 扩散工艺3.3,3.4,3.5.ppt

发布:2017-05-08约2.82千字共3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3.3 扩散杂质的分布 扩散方式有两种:恒定表面源扩散和有限表面源扩散。 1.恒定表面源扩散 扩散过程中,硅片表面杂质浓度始终不变,这种类型的扩散称为恒定表面源扩散。 其扩散后杂质浓度分布为余误差函数分布。 特点: (1)杂质分布形式:在表面浓度一定的情况下,扩散时间越长,杂质扩散的就越深,扩到硅内的杂质数量也就越多。 (2)结深 (3)杂质浓度梯度:在CS和CB一定的情况下P-N结越深,在结处的杂质浓度梯度就越小 2. 有限表面源扩散 扩散前在硅片表面先淀积一层杂质,在整个过程中,这层杂质作为扩散源,不再有新源补充,杂质总量不再变化。这种类型的扩散称为有限表面源扩散。 其扩散后杂质浓度分布为高斯函数分布 特点: (1)杂质分布形式:当温度相同时,扩散时间越长,杂质扩散的就越深,表面浓度就越低。当扩散时间相同时,扩散温度越高,杂质扩散的就越深,表面浓度下降的就越多。 (2)结深:在杂质分布形式相同的情况下,CB越大,结深就越深。 (3)杂质浓度梯度:随扩散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3. 两步扩散 预淀积(或预扩散):温度低、时间短 主淀积(或推进):温度高、时间长 预淀积(或预扩散)现已普遍被离子注入代替 §3.4 影响杂质分布的其他因素 (实际杂质分布(偏离理论值)) 一、二维扩散 一般横向扩散(0.75~0.85)*Xj(Xj纵向结深) 其中Di0 、 Di+(p/ni)、 Di-(n/ni)、 Di2(n/ni) 2分别表示中性 、正一价、负一价、负二价的高浓度杂质--空穴对的非本征条件下的有效扩散系数。 不难发现扩散衬底杂质浓度将严重影响扩散系数 六、热氧化过程中的杂质再分布(杂质分凝) 七、氧化增强扩散 §3.5 扩散工艺 一.双温区锑扩散 制作双极型集成电路的隐埋区时,常用锑和砷作杂质。因为它们的扩散系数小,外延时自掺杂少,其中又因为锑毒性小,故生产上常用锑。 系统特点:用主辅两个炉子,产生两个恒温区。杂质源放在低温区,硅片放在高温区。 反应式:3Sb2O3+3Si=4Sb+SiO2 优点: 1)可使用纯Sb2O3粉状源,避免了箱法扩散中烘源的麻烦; 2)两步扩散,不象箱法扩散那样始终是高浓度恒定表面源扩散,扩散层缺陷密度小; 3)表面质量好,有利于提高表面浓度。 二. 常见扩散方法 固态源扩散:如B2O3、P2O5、BN等 §3.6扩散工艺的发展(自学) * * 余误差函数分布(erfc) 表面浓度恒定 杂质总量增加 扩散深度增加 高斯函数分布(Gaussian) 表面浓度下降(1/?t ) 杂质总量恒定 结深增加 关键参数 Cs(表面浓度) xj (结深) Rs(薄层电阻) Xj 0.75~0.85Xj 二、横向扩散 其中Di0 、 Di+、 Di-、 Di2-分别表示中性 、正一价、负一价、负二价的低浓度杂质--空穴对的本征扩散系数。 三、杂质对扩散系数的影响 非本征掺杂扩散系数比本征掺杂扩散系数高一个数量级!! 在杂质浓度很高时,扩散系数不再是常数,而与掺杂浓度相关 四、电场效应 当掺杂浓度远大于本征载流子浓度时,h 接近 2。 电场效应对于低浓度本体杂质分布影响更大 V2- :二价负 电荷空位 N+ P N- 5、发射极推进效应(Emitter Push effect) 硼:m1 磷:m1 砷:m1 1 )OED( oxidation enhanced ):对于原子B或P来说,其在硅中的扩散可以通过间隙硅原子进行。氧化时由于体积膨胀,造成大量Si间隙原子注入,增加了B和P的扩散系数 (1+2?)Si+2OI+2?V?SiO2+2?I+stress A+I AI 2)抑制扩散(retarded diffusion)ORD:对于Sb来说,其在硅中的扩散主要是通过空位进行。 氧化注入间隙?间隙和空位在硅中复合 ?硅中空位浓度减小?Sb的扩散被抑制 As受间隙和空位扩散两种机制控制,氧化时的扩散受影响较小 八、晶向的影响 利用载气(如N2)稀释杂质气体,杂质气体在高温下与硅表面硅原子发生反应,释放出杂质原子向硅中扩散。 气态杂质源(剧毒气体) : 磷烷(PH4)、砷烷(AsH3)、氢化锑(SbH3)、乙硼烷(H2B6)等 惰性气体作为载气把杂质源蒸气输运到硅片表面,在扩散温度下,杂质化合物与硅反应生成单质杂质原子相硅内扩散。 锑的箱法扩散 硅片与扩散源同放一箱内, 在N2气保护下扩散 源 : Sb2O3 : SiO2 = 1:4 (粉末重量比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