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文化底蕴的诗词.pdf
形容文化底蕴的诗词
形容文化底蕴的诗词
中华民族的伟大不仅仅在于时间的宽度、广度,更能体现在文化
的延续性上。从历史的尘埃中走来,你能清晰地感受到中华语言艺术
的博大精深,其深度与光度是他国语言所不能匹敌的,诗词便是如此。
它岁着历史长河,一泻千里,连绵不绝……
形容文化底蕴的诗词篇1
相当长的时间内,在中华民族的语言系统中,诗次都占有极高的
地位。而且语言艺术的问民会彼肩接踵地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史而传
承、接替。那么,为什么诗词这种语言形式能在数千年的基础上不断
繁衍、升华呢?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中国古代的诗词最具有民族
性,就好比一具五脏俱全的人,是血肉铿锵的。诗词的发展史也好比
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史。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众多优秀的诗人
和词人以及名垂千古的诗词名篇。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
任何其他的物质文明所能取而代之的。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诗词到底有什么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呢?这
无非体现在它的广博性,也就是诗歌的繁多芜杂,以及诗词的适用性。
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沉淀下来的.是厚厚的文化底蕴。从一种形式到两
种形式,从豪放派到婉约派,文化底蕴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幅斑斓的历
史画卷,画卷的长度为五千年,宽度为任何领域的极限。总之,我敢
说中国古代经典诗词绝对不单单可以用纷繁芜杂来简单形容!
白居易、柳永、李白、杜甫、李清照、辛弃疾、王冕、晏殊……诗
词大家实在太多了。不仅仅大家多,且中国诗词的数量应该说也是骇
人听闻的。白居易2888首,李白7000多首,杜甫3000多首……但
你可曾知道,这么多的诗词加在一起只是整个慰问化发展史的冰山一
角,又或如沧海一栗罢了!可是历史往往不尽如人意,在文化底蕴的
积蓄中,又有多少文学瑰宝流离失所,潜藏在历史的缝隙中,这不仅是
中国人民的一大损失,也是古典诗词的一大损失……古诗词们,我只有
对你哭!
以上所说的是诗词的广博性,下面我们来简单谈一下它的适用性。
适用性说的简单一点,就是诗词的实用性。那么为什么说诗词具
有极高的实用性呢?因为它是由广大人民在生产、劳作过程中所创作
出来的,与显示生活休戚相关,从这一点也不难看出,中国文学来源
于生活。中国古典诗词中,有描情的、有状景的、有议昔的、有哲理
意义的、有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也有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
精彩纷呈,华美夺目,却又来源与生活这个大框架中,并不是凭
空捏造的,这正好体现了它的适用性。你又可曾知道,我写出这样的
文章还不是受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影响。
总之,我国的诗词是祖先们留给我们的艺术财富,我们不能屏弃
它,而要运用脑髓,拿来!
推荐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
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
题》)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仲夏
[唐]樊旬
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
卢桔垂金弹,甘蕉吐白莲。
孟夏
[唐]贾龠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
夏景
[明]朱瞻基
景雨初过爽气清,玉波荡漾画桥平。
穿帘小燕双双好,泛水闲鸥个个轻。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闻蝉
[唐]耒鹄
绿槐影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