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保、杨淑涵、张馨萍 台湾技职教育再造及其发展愿景.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台湾技职教育再造及其发展愿景
张国保1,杨淑涵2,张馨萍3
(1.铭传大学师资培育中心暨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长
2.铭传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班研究生
3.铭传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班研究生)
摘要:台湾技职教育自国中技艺教育到高级职业教育、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科技大学,体系健全且独树一格。在台湾过去不同发展阶段中,技职教育皆扮演了关键之重要角色,培育不少优秀技术人才、促进整体经贸发展。但随着环境快速变迁,台湾人口、产业等结构也有所改变,技职教育因此也面临了许多问题与挑战,如何因应当局所需、从新出发,将是台湾技职教育再造之关键。因此,正当两岸积极开展教育交流之际,台湾技职教育再造经验,除可促进自我专业提升、有利招收陆生外,也可供大陆做参考。本文先介绍台湾技职教育问题,其次分析台湾技职教育再造重点,最后提出未来发展方向与愿景,作为台湾未来技职教育发展之参考。
关键词: 台湾技职教育;技职教育再造
壹、前言
从教育内涵而言,技职教育主要是让学生「获得工作表现上的知识、技术和能力」(Moran Rumble, 2004:3)。台湾技职教育发展自1967年配合九年国民教育的实施,停办初级职校与五年制高职,改设三年制高职,招收国中毕业生。尔后,自1991年代逐步废除三年制专科,辅导改制学院或技术学院;2006年,更辅导绩优专科学校改制技术学院并附设专科部、技术学院改名科技大学等(教育部部史网,2010)。可见,「台湾技职教育体系的发展,由过去以基层的职业教育、专业教育为主,目前渐次转移至以技术学院、科技大学为重点」(林腾蛟,2010)。若以校数来看,截至2010年底,台湾技职教育体系,中等高级职业学校共156所(简称高职),占整体中等教育学校数32.1%;专科15校、技术学院31校、科技大学46校共92校(简称技专校院),占总体高等教育163校的56.43%(教育部,2010)。由此可见,台湾技职教育已整体朝向高等教育化发展,并已转型以科技大学及技术学院为主体。
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知识革命不仅打破工业时代利润是由资本创造的观念,也改变了工作性质,「知识」俨然已成为未来产业生存的要素。在市场需求的转变下,台湾技职教育也由早期就业导向式之「终结性教育」转变为产学合作式之「研发性教育」特质,强调专业化、精致化及创新之发展,就读技职体系之学子可藉由一贯之升学体系,进入科技大学继续深造。其具体成果也相当丰厚,如第39届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中,台湾共囊括获得42金34银5铜,其中以技职校院最能表现出创意,南台科技大学便抱回3金3银;第14届俄罗斯莫斯科「阿基米得国际发明展暨发明竞赛」中,台湾代表团获得17面金牌、20面银牌及9面铜牌,其中以正修科技大学电机工程系助理教授陈幸丰制作可以自主发电多功能婴儿车,获得大会第二大奖(黄芳禄,2011;蔡永彬,2011)。可见台湾参加国际发明展的人数持续增加、得奖件数也不断成长,其中不乏是经由技职体系培育出来之优秀青年。
但技职教育转型也带来不少之冲击与争议,由于过去台湾技职教育是以致力培育社会及职场中间份子为主,「毕业即就业,上班即上手」更是最好之写照(汤尧,2005)。反观当前台湾技职教育迈向高等教育化的同时,与普通高等教育界线日渐模糊,不仅失去原有技职教育之特性外,在其生源(高职生)日渐减少下,也严重影响技职教育之招生危机。台湾爰提出「推动高职免费,优化技职教育」之政策,期藉由分阶段逐步高职免学费之作法,吸引具有技术资赋或实务性向的国中毕业生选读高职,达成优化技职教育目的(马英九、萧万长,2008),可是在升学主义挂帅观念极深的台湾,实际效益如何仍待观察。台湾技职教育始终难以摆脱「次等教育」的色彩,也发现「升等改制学院或科技大学」非能全然的提升素质,因此有必要做全面性的整体检讨,推动「技职教育再造方案」就是全面针对技职教育体制、课程的完整规划等加以改革(reform),在「强化务实致用特色发展」及「落实培育技术人力角色」之定位下,凸显技职教育特色(行政院新闻局,2009)。唯有技职教育整体结构的转型与再造,才有可能再现技职教育荣景。
综上,本文以文献分析法先探讨台湾技职教育面临之困境因素,次而说明“技职教育再造方案”之重点,最后进一步提出台湾技职教育再造与发展愿景,作为台湾技职教育未来发展之方向,也可供大陆技职校院参考。
贰、台湾技职教育之困境因素
台湾技职教育体系相承,学制完整,具独立运作之特点。当前台湾技职教育虽可满足学生向上追求学位之需求,但面对少子女化、教育资源分配、国际竞争压力、产学合作脱节、教师专业落差、定位不够明确、两岸交流被边缘化等因素,使得台湾技职教育仍须不断面对冲击与挑战,分述如下:
一、少子女化趋势影响招生
2010年底台湾户籍登记人口为2,316万人,总增加率仅1.8‰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