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五章血液与运动(运动生理学课件)精要_精品.ppt

发布:2018-04-12约8.16千字共3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 * * * * * * * * * * * (一)氧的运输 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PCO2和pH值: PCO2和血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加,均可使氧解离曲线右移,Hb与O2的亲和力减少,反之,左移。 温度上升:氧解离曲线右移,Hb与O2的亲和力减少,反之,左移。 2,3-二磷酸甘油酸上升,氧离加强 。 一氧化碳:CO与Hb的亲和力是O2的250倍。即在极低的PCO分压下,CO与Hb结合生成HbCO,它既降低甚至剥夺了Hb与O2的亲和,而且也妨碍 O2的解离。一但空气中CO含量达到0.1%,则会引起煤气中毒。 * (二)二氧化碳的运输 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CO2,一部分结合成碳酸氢盐作为缓冲物质存在于体内,其余绝大部分CO2通过血液被运输到肺部排出体外。 * 二氧化碳运输的形式 1、碳酸氢盐形式的运输 组织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CO2通过组织液进入血浆,其中一少部分在碳酸酐酶(CA)的催化作用下与水结合形成碳酸,H2CO3又迅速分解为氢离子和HCO3- 碳酸氢根离子一部分与红细胞中的(K+)钾离子结合生成KHCO3;另一部分是以HCO3-顺浓度梯度进入血浆,与血浆中的钠离子结合生成NaHCO3;红细胞中的氢离子是不能透过红细胞膜的,因此,氢离子与解离出O2的Hb结合成还原血红蛋白(HHb) * 二氧化碳运输的形式 当血液流经组织时,进入红细胞的CO2除大部分形成HCO3-外,同时还有一部分CO2直接与血红蛋白的自由氨基结合,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Hb??NHCOOH),又称碳酸血红蛋白(HbCO2)。它约占CO2运输总量的7%。Hb.CO2形成后随静脉血流经肺部时,又解离释放出CO2,故HbCO3的形成和解离也是可逆的,不需酶参与。此反应进行很快,主要取决于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 2、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的运输 * (三)其他物质的运输 血液在运载气体的同时还运载其他物质,一方面将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和水、无机盐、维生素等物质运输到全身各组织,供各组织细胞进行代谢或暂时储存;同时,又将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尾产物,如尿酸、尿素、肌酐等运送排泄器官(肝、肾、肠管、皮肤)排出体外。 * 二、血液的调节功能 (一)内环境 体液: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其中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称为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外的液体,称为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存在于血浆中的血浆和存在于细胞间隙中的组织液。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亦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须条件。 * (二)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1、缓冲对 血液中有数对具有抗酸和抗碱作用的物质,称为缓冲对。缓冲体系中每一个缓冲对是由一种弱酸与该种弱酸盐组成的。血液中的缓冲对以血浆NaHCO3/H2CO3缓冲系最为重要。通常把每100毫升血浆中含有碳酸氢钠的量,称为碱储备。 血浆中的缓冲对 主要:NaHCO3/H2CO3缓冲系(正常情况下,比值为20∶1); 次要:血浆中有蛋白质钠盐/蛋白质Na2HPO4/NaH2PO4和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等;红细胞内有KHCO3/H2CO3; 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钾盐/氧合血红蛋白;K2HPO4/KH2PO4等。 2、血液对内环境的调节作用: (1)人体在剧烈运动时,由于无氧代谢占优势,肌肉内产生大量的乳酸,血浆中的NaHCO3立即与其产生中和反应,形成H2CO3, H2CO3进一步分解,生成为H2O和CO2, CO2排出体外, H2O被机体重新利用或由肾脏排出体外,从而缓冲了酸性物质. (2)当主要来自于食物的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 H2CO3则与之反应,过多的HCO3 可由肾脏排出,从而缓解了体内的碱性变化。 (3)血液对人体体温的调节:血液在全身不断的循环流动,可将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带到全身各处及体表,促使热量散失,以调节机体温度在正常的范围内。 * 三、血液的防御与保护作用 吞噬细胞 单核细胞 白细胞 粒细胞 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有很强的变形能力和吞噬能力,能穿出血管壁进入感染发炎部位,将细菌或小异物及坏死的细胞吞噬、分解和消化,也可“自我溶解”。 单核细胞具有识别杀伤异己细胞的功能。 淋巴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 水和电解质 血浆蛋白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