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学案例设计.doc

发布:2017-05-26约3.43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学案例设计 教材地位 本课题位于青岛市职业学校工科教材《数学》第八章第一节。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解析几何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直线重要的几何性质。本节是在学生掌握了一次函数及三角函数的基础上进行的, 为学习直线方程及直线的位置关系等提供知识基础,同时也初步向学生渗透解析几何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因此,本节课有着开启全章,奠定基础,渗透方法,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情况,我确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理解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定义,掌握斜率公式及基本应用。 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观察探索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共同探究、教学相长,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与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因为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是研究直线性质和位置关系的重要工具,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教学重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定义、公式及其应用。 (由于这堂课是解析几何的第一节,学生数形结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还没形成,所以我确定本节的教学难点为:) 教学难点:直线斜率的几何意义、斜率公式的推导。 教学关键:问题引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建立数形结合思想。 学情分析 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基础差,尤其在数学学习中存在较大困难,因此本节课为达到开启全章、拓展思维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兴趣,我在教学中采用—— 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的选择 采用直观演示、问题引领、启发引导、讲练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主动探究、认知。 (2)学习方法的指导 指导学生以观察探究法、讨论合作法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总结,突破教学难点,实现对知识的认知--理解—掌握—应用,掌握教学重点,激励学生不断超越自己,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 具 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投影机、直线模型等辅助教学,通过动画图形、实验演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设计 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共设计六个环节: 引入课题、探求新知、学以致用、课堂竞技、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具体如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思路 一、 问题 设疑,引入 新课 观察图片一 思考1:过一点能做多少条直线?怎样区分不同方向的直线? ——用倾斜程度区分不同方向的直线。 观察图片二 思考2:我们经常用陡或缓来刻画楼梯和山坡的 倾斜程度,那么怎样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呢? 问题1:如图,直线 l1、 l2 、l3直观上有何异同? (三条直线过同一定点,但相对于x轴的倾斜程度不同。) 问题2:怎样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呢? 问题3:在直线与x轴所成的角中,用哪一个做为直线的倾斜角? 让学生在感受自然界中直线之美的同时,产生如何区分不同方向直线的疑问,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楼梯和山坡的陡或缓,结合思考2,让学生自然想到角度或坡度,形成直观认识。然后教师提出本节课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引导学生把图片抽象到数学知识,展示不同倾斜程度的直线模型,结合问题,层层递进,讨论得出可用角来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引入倾斜角的概念。 二、 引导 思考,探求 新知 (一)直线的倾斜角 1、定义:直线 l 向上的方向与 x 轴的正方向所成的最小正角α称为这条直线的倾斜角。 规定:直线 l 与 x 轴平行或重合时, 倾斜角α为 0° 。 2、取值范围:0°≤α<180° (二)直线的斜率: 问题4 :一次函数 y=kx+b 图像是什么形状? (直线) 其中 k 称为 直线的斜率 。 问题5:倾斜角不同的直线斜率会不会相同? 如: y = x,y= -x。 问题6: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有何关系? 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α的正切值叫作这条直线的斜率。斜率用字母k表示。 即 k = tanα(当α≠90°时) 想一想: (1)当α=90°时,直线有斜率吗? (2)直线的斜率的取值范围如何? 跟踪练习: 1、据直线的倾斜角,求直线的斜率: (1)α=0°, (2)α=45°, (3)α=90°,(4)α=150° 2、据下列条件,求直线的倾斜角α: (1)直线的斜率 k= -1; (2)直线的斜率 k= 0 ; (3)直线与 x 轴平行; (4)直线与 y 轴垂直. (三)由直线上任意两点的坐标求直线的斜率: 问题7:两点可确定一条直线。 若已知直线经过A(x1,y1), B(x2,y2)两点,则直线的斜率的可怎样表示? ——斜率公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