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洋务运动的兴起及其主要内容;
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
3.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
4.列强侵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5.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民族觉醒的兴起。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与影响,理解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2.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历史事件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自己的历史见解。
3.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了解民族危机与民族觉醒的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重点讲解洋务运动期间的主要改革措施,如自强求富的军事和民用工业建设,以及这些措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和民族危机的深远影响,强调条约内容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损害和民族觉醒的促进作用。
2.教学难点
-洋务运动的局限性: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洋务运动虽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其本质上是对封建制度的修补,无法真正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例如,洋务运动并未触及封建土地制度和政治体制,无法实现真正的社会转型。
-民族危机与民族觉醒的关系:难点在于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危机是民族觉醒的催化剂,但民族觉醒并非一蹴而就。例如,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民众开始觉醒,但这一过程是渐进的,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变革来实现。
教学资源
-硬件资源:多媒体投影仪、电脑、音响系统
-软件资源:历史教学软件、PPT演示文稿
-课程平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历史文献电子版、历史地图电子版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历史时间线图、思维导图制作软件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近代中国地图,标注出洋务运动期间的重要工业基地。
-提问学生:这些工业基地的兴起有何历史背景?它们对中国的发展有何影响?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
2.讲授新知(20分钟)
-讲解洋务运动:介绍洋务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和目标,通过案例分析洋务运动的成效与局限性。
-分析甲午中日战争:讲述战争爆发的背景、过程和结果,重点讲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洋务运动和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有何影响?
3.巩固练习(10分钟)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洋务运动的成败因素,每组汇报讨论结果。
-快速问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关于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相关问题。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洋务运动和甲午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危机与民族觉醒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学生课后完成一篇关于洋务运动或甲午战争的小论文,要求结合课堂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
-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深入学习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做准备。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书籍资源:《晚清七十年》、《中国近代史大纲》、《近代中国史纲》等,这些书籍详细记录了洋务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文献资料:收录于《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中的相关文献,如《洋务运动档案》、《甲午战争档案》等,为学生提供一手的历史资料。
-影视资源:推荐观看纪录片《洋务运动》、《甲午海战》等,通过影视手段生动展现历史事件。
-网络资源:利用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国历史研究院等官方平台,查找相关学术文章和研究报告。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推荐的书籍和文献,以加深对洋务运动和甲午战争的理解。
-建议学生观看相关的历史纪录片,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增强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指导学生如何从网络资源中筛选和利用有效信息,例如,通过查找历史人物的日记、信件等,了解历史事件的细节。
-提议学生进行小组研究,围绕洋务运动或甲午战争的一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如洋务运动的科技成就、甲午战争的战略失误等。
-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学术沙龙或讲座,与专家学者进行交流,拓宽历史视野。
-建议学生尝试撰写历史小论文,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形成自己的历史见解。
-提醒学生在拓展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多角度分析,培养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