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山区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段路基的注浆处理及效果检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某山区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段路基的注浆处理及效果检测
1 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某标段地处山岭重丘区,沿线地势起伏,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山体交错,地形复杂。该标段特长隧道洞口位于悬崖峭壁之上,隧道洞口段路基为分离式路基,宽度为12.25米,左幅LK29+879~ZLK29+900,长21m;右幅LK29+800~LK29+870,长70m。设计为填石方路基。
由于施工场地狭窄、施工机械前期无法进场;特长隧道又面临着单端进洞,施工工期较紧,短期难以形成有效的工作平台;隧道洞口与河流(河床为微风化花岗岩基岩)紧挨、出渣特别困难等诸多地形、地质、水文、施工组织的实际困难,导致该隧道洞口段填石路基未按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分层选料及碾压,而是直接采用隧道弃渣(微风化花岗岩)直接堆填而成。
该特长隧道经过了两年的施工已经顺利贯通,该段路基也经过了两年的出渣车等重车碾压,路基沉降相对较小,但是路基密实度还是没有达到设计标准。因此,为确保工程质量及建成后的运营安全,必须对该段路基进行有效处理。
2 方案选择及确定
根据实际情况,该段路基处理常用的方案有两种:翻填夯压和注浆加固。由于工程地质复杂,施工难度大,工期要求紧,如采用翻填夯压不仅难以保证工期,而且由于施工场地狭窄,机械施工难度极大,质量也难以保证。经业主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咨询单位及施工单位等多位专家以及领导会议讨论认为,对该段路基进行注浆加固是行之有效的办法。通过从地表注浆使填方体之间空隙得以密实充填,使填方体之间联结力增大,提高路基承载力,从而使路基各项指标达到规范要求。
3 注浆设计
3.1设计原则
①结合该段堆积体的原有地形和地质条件,采用注浆措施充填固结路基,提高路基密实度;
②注浆材料选用扩散范围可控性较好的普通水泥浆液;
③钻孔深度为2~3m,宽度为路基设计宽度两侧各增加5m即22.25m,采用垂直向下至原地面全深度注浆。
④先对路基两侧周边进行帷幕注浆,然后进行路基中央部分注浆,以有效控制注浆范围,达到注浆效果。
⑤采用后退式分段静压注浆工艺,要求均匀充填及固结路基;
⑤遵循动态原则,即施工过程中根据施工实际对施工参数进行优化调整,确保注浆效果。
3.2 注浆设计参数
根据工程类比及施工经验,结合工程特点及注浆目的等因素,确定本工程注浆参数如表l所示。
表1 注浆设计参数
浆液名称 各材料用量/kg 配比 标准稠度/s 水 水泥 水泥单浆液 769 769 w:c=1:1 10.5 水泥采用P.O32.5水泥,水泥单浆液按1:1水泥浆配制,根据现场注浆情况可适当调整, 标准稠度10.5s,满足充填路基空隙过程中浆液流动渗透要求。
4 施工工艺
4.1 布眼
该段路基为分离式路基,左幅ZLK29+879~ZLK29+900,长21m;右幅LK29+800~LK29+870,长70m。宽度为设计路基宽12.25m左、右各加宽5m,即22.25m。布眼间距按1.5~2m,采用梅花状布置。如图2所示。
4.2 钻孔
本工程?采用GMY4型潜孔钻机,跟管钻进的工艺L-22/ 7型空压机送风洗孔排渣。按要求由外往内分序分段施工。钻孔深度为2~3m,一次成孔。如图3所示。
4.3 下注浆管② 定量定压注浆:外侧先注孔采用以定量为主进行控制,而内侧后注孔则以压力控制为主;
③ 结合注浆压力分析地层吸浆量,针对注浆不足的孔进行补注;
④ 注意观察压力、流量、浆液及周围环境变化,认真记录并及时调整注浆参数,做到施工过程动态控制。
⑤ 注浆过程应派专人负责,填写注浆记录表,记录注浆时间、浆液消耗量及注浆压力等数据,观察压力表值,监控连通装置,避免因压力猛增而发生异常情况。
4.4.3注浆结束条件应根据注浆压力和单孔注浆量两个指标来判断确定。结束条件为:注浆压力达到设计终压;水泥消耗量满足设计要求且注入率应?1L/min?,持续时间min?即可。全段结束条件为:所有注浆孔均已符合单孔结束条件,无漏注。注浆结束后必须对注浆效果进行检查,若未达到设计要求,应进行补孔注浆。天完成对注浆工程的施工共完成钻孔度m?,总注浆量m3?,消耗泥量t?。注浆注浆注浆注浆
6 结论
(1)通过施工单位实施注浆后,该段高速公路ZLK29+879~ZLK29+900、LK29+800~LK29+870段路基进行了加固处理,效果明显。浆液填充了路基填料中的孔隙,使路基填料的密实度提高、孔隙率降低,同时由于浆液对土体中散状块石、土粒的固结作用,使土体的抗变形能力提高,不均匀沉降得到有效控制。
(2)经注浆试验后确定的布孔间距(1.5m×1.5m~2.0m×2.0m),钻孔深度(2~3m),注浆压力(0.5~1.0M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