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生物第2章生物科学与农业第3节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方法学案新人教版选修.doc

发布:2019-01-29约8.66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第3节 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方法 [课程目标]·导航 1.简述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方法。 2.认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策略。 3.调查当地主要农作物某种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和效果,并作出评价和提出建议。 知识点1 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与新型农药 [知识梳理] 1.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1)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指人类根据植物病虫害流行规律,推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病、虫的分布、扩散和危害趋势。 (2)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类型 发生期预测预报、发生量预测预报、分布区预测预报和危害程度预测预报。 (3)病虫害控制的关键 对病虫害预测后,能否及时准确地将预测结果传送给农林业生产者或相关植保机构,是病虫害控制是否成功、有效的关键之一。 (4)我国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的组织系统 以行政区划分为国家、省、地市和县四级。 2.农作物与环境双赢的“保护神”——新型农药 (1)新型农药 指具备环境和谐或生物合理的特征,具有安全、广谱、高效、低毒、无公害、易分解、与环境相容和免除有害副作用特性的农药。 (2)生物农药 利用生物或生物成分制成的农药属于生物农药。 ①种类:植物农药、抗生素农药、昆虫信息素、微生物活体农药和植物疫苗。 ②植物农药:防治植物病虫害的“中草药”,主要指来自植物的农药,也叫植物源农药。原料来源有:烟碱、鱼藤、茴蒿、苦参、楝素、百部、藜芦、羊角扭和印楝等。 ③植物疫苗:能引起农作物的生物防御反应,提高农作物的“免疫力”,使农作物能时刻做好准备,顶住病、虫袭击的农药。如转基因菌制剂,可使植物获得抗虫或杀虫的能力。 (3)新型化学农药 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农药。 [活学活用] 1.对植物病虫害的各个危害阶段的始、盛、末期进行预测以确定防治的最适时期的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为(  ) A.危害程度预测预报 B.分布区预测预报 C.发生量预测预报 D.发生期预测预报 解析 对植物病虫害各阶段进行预测,称为发生期预测预报。 答案 D 2.新型农药具有的特点是(  ) ①安全 ②广谱 ③剧毒 ④低毒 ⑤无公害 ⑥不易分解,作用时间长 ⑦易分解 ⑧污染环境 A.①②④⑥⑧ B.①②④⑤⑦ C.②③⑤⑥⑧ D.③④⑥⑦⑧ 解析 新型农药具有安全、广谱、低毒、无公害、易分解的特点。 答案 B [归纳总结] 植物病虫害预测的常用方法 (1)发育进度法 根据前一虫期田间害虫的发育进度,参照当时的气温预报和相应的害虫体态变化经历的时期(如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推算出以后虫害的发生期。 (2)期距法 利用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病菌和害虫生长发育阶段较为稳定的经历时期,推算以后病虫害的发生期。 (3)有效积温法 利用病虫害的有效积温较为稳定的特点来预测病虫害发生时期。 (4)物候法 根据同一地区其他物种与病虫害对外界环境因素有相同的时间性反应来进行预测。例如,“花椒发芽,棉蚜孵化;芦苇起锥,棉蚜迁飞”,是利用我国中南部花椒发芽与棉蚜孵化、芦苇起锥与棉蚜向棉田迁飞的同时性来预测棉蚜的发生。 在实际的操作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病虫害进行预测。对于重要的植物病虫害,国家级预测预报组织制定了专门的预测预报标准。 知识点2 巧用天敌防病虫——生物防治及昆虫性信息素的应用 [知识梳理] 1.生物防治 (1)概念:利用病虫害的天敌生物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或途径,就是生物防治。 (2)生物防治的基本策略 ①控制害虫的密度:控制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使之不超过一定的阈值。主要途径有保护、利用本地天敌和引进外地天敌。 ②保护排斥系统:保护植物叶和根周围的大量有益微生物,利用这些微生物作为活的屏障,排斥有害生物的侵染。 ③诱导植物的抗性:诱导植物体产生抗性。 ④使病菌或害虫生病:将“不育基因”或“自杀基因”导入害虫,使其不能生育或在有危害能力前就自杀身亡;人工接种或传播病菌和害虫的致病病毒,使害虫和病菌死亡。 思考:科学家培育了一种转基因种子,需要大面积育种,以便推广。在育种田里,为防止鸟食种子,科学家用网把育种田全部罩上,结果鸟没有吃种子,但种子也没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提示:种子被昆虫吃了,原因是破坏了食物链,即阻止了昆虫被天敌捕食,导致虫害泛滥。 2.昆虫性信息素的应用 (1)性信息素 指由成虫释放于体外,能够吸引同种异性昆虫前来交尾的一类激素。人工合成的信息素类似物,称为吸引素。 (2)作用 制成诱捕器,大量诱杀成虫;大量释放吸引素,干扰雌雄成虫的正常交配;进行虫情预测预报;检疫害虫的侵入和扩散等情况。 (3)特点 专一性强、准确性高、不杀伤天敌,不污染环境。因此昆虫信息素类物质也被称为“第三代农药”。 [活学活用] 1.防治害虫利用较多的昆虫激素是(  ) A.生长激素 B.集合信息素 C.性外激素 D.利己素 解析 性外激素可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