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富营养化的合理性.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珠三角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方案
工程学院
06电子科学与技术2班
梁耀松
200630570221
摘 要
自从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GLOBEC)研究计划被提出以来, 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其中,营养盐动力学过程研究则是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基础。河口受陆地和海洋两类因素影响,而全球变化以及海陆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在河口地区的反应很敏感,人类活动带来的自然环境变化在这些地区也表现得十分深刻。位于珠江三角洲河口处,其主要的环境问题也就是在这里,河口营养盐与生物的生长、繁殖等密切相关,调节着整个河口生态系统的平衡。河口的沉积特性、环流和盐度分布形式等,使得其起到营养物质的捕捉和收集器的作用。营养盐在河口中分布与变化与其来源、水平输运、垂直混合、沉积物的界面动力学过程有关,而且与河口中的细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等有密切关系。河口营养盐的动力过程研究是研究河口生态系统的关键过程之一,同时,对研究近岸赤潮和富营养化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有重要意义。在河口径流、海洋潮汐、风等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水平迁移、垂直混合过程,以及层化、锋面、水体—沉积物界面的交换过程等,直接影响到河口营养盐在生态系统中作用与功能。
正 文
目前珠三角地区面临四大环境问题:“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咸潮、毒害物与饮水安全性,咸潮倒灌,水体毒害污染严重;海岸带环境问题突出,赤潮频发,海洋养殖环境恶化;电子废弃物大量增加,全国90%以上的EW在广东处置,毒害污染物污染十分严重。”1800亿立方米。伶仃洋(虎门—桂山岛)水域面积2110 平方公里,随涨、落潮水质变化明显,生态环境独特。过去对珠江口及香港邻近水域的生态环境以及生物资源进行过调查,指出该区基础生物结构因环境变化而变化,近年来水质污染日益加剧,其生物量与生物多样性呈递降趋势。近岸海域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PO42P)浓度普遍偏高,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富营养化是我国沿岸水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海域富营养化与有害赤潮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
近些年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可对其他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中包括潜在的重要因子,如在水体内的滞留时间、沉积物埋藏及食物网结构等。珠江口水域是珠江进入南海的入海口,也是南海北部陆源污染物的主要受纳水体。富营养化也是该海域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并时有赤潮发生;同时亦存在着一些与富营养化有关的其他污染问题。目前。对珠江口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富营养化问题研究的报道尚不多,且绝大多数是利用局部海域的非同步一次性观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尚未见有大范围内连续同步观测研究的报道,其原因可能是这种研究方法给野外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黄良民老师和他的助手利用春季的观测数据,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珠江口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时空变化特征,为该海域的赤潮研究,以及与富营养化密切相关的其他污染问题研究提供依据。
最近的广东省环境保护局和的中国环境规划院的一次调研显示,发现了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一)区域协调力度不足。珠江三角洲目前正进入新一轮的经济高速增长期,各市都制定了自己的发展规划,均将工业发展作为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提出了“产业立市”、“产业强市”的发展战略,但产业发展内容、模式基本雷同,特别是沿海各地均计划建设石化、钢铁、造纸、电厂、港口等大工业,城市定位和分工不明确,重复建设严重。既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经济规模也不足以进行有效的国际竞争,对提高珠江三角洲的整体竞争力不利。而在环境保护方面,跨地区污染纠纷不断出现,但各市不是积极采取措施治理本地污染,而是以上游不治理即使当地治理好了也没用为借口采取消极等待的态度,希望上游地区先治理污染,缺乏大局观念和区域协调意识,需要省进行强有力的协调工作,统一行动,同步治理污染。
(二)可持续发展观念仍未建立。目前珠江三角洲各市仍然是只重视经济总量的增长,没有从根本上将增长与发展区别开来,认为经济增长就是发展,从而产生了粗放型、摊大饼式发展,甚至目前的高科技也是在采用粗放式发展方式,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和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珠江三角洲的部分地区如东莞、深圳由于外来企业、人口的大量涌入,大部分可利用土地已被开发,土地利用接近饱和,急需研究该地区发展的承载力与可持续性问题。
(四)珠江三角洲地区有些小城镇的经济实力、人口和用地规模、区域影响力已经相当于中等城市,但管理机构的设置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仍按照建制镇的规定执行,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一方面制约了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五)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不断增长,自然资源过量开发,耕地逐年减少,区域性点线状分布的水土流失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