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學讲义.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大地构造的几种学说
一、板块构造学说
基本观点:在中生代以前,地球上只有一块联合古陆(即泛大陆),海洋也只有一个泛大洋。后来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联合古陆开始被分离。由较轻的硅铝层组成的陆块,像冰块浮于水面一样,在较重的硅镁层(洋壳)上漂移,逐渐形成了现有的海陆分布轮廓。(这一假说激起了“漂移”与“反漂移”的热烈争论。由于漂移说当时还缺乏洋底地壳性质的了解,对驱动力的解释也不够有说服力,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海底扩张说
在六十年代初,赫斯(H. Hess)和迪茨在大陆漂移说和地幔对流说的基础上,根据洋底的新资料提出了有名的海底扩张说。该学说认为,大洋中脊和裂谷体系正是地幔物质上升的涌出口,涌出的岩浆冷凝成新的洋底,由于不断涌出和冷凝,结果便导致洋底向两侧不断扩张。
海底扩张的原动力主要来自地幔物质的对流。所谓大陆漂移也正是由于海底扩张引起的。这种解释与魏格纳的也有所不同,即软流圈的物质对流是作用于岩石圈的下部,使洋底发生更新;而岩石圈下部的移运带动了上层大陆地壳的漂移。所以大陆不是独立、主动地漂移,而是被洋壳载运着在地幔对流体上移动。
(三)板块构造说
1、历史背景:六十年代后期,有一批学者在新资料新观点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简称板块构造说)。它把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震与火山活动、山脉的形成等许多地质现象,纳入一个比较符合逻辑的理论体系之中,用统一的动力学模式来解释全球性的构造运动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它对地球科学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基本观点:板块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的,而是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大洋中脊和裂谷、海沟、转换断层等分割成相互独立的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或岩石圈的块体,称为板块。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区域,各板块之间的接合处则是相对活动的地带。
注:新生代:7000万年前。第三纪,第四纪。
(1)地质历史上距离现代最近的一个阶段。被子植物,哺乳动物与现代没有根本区别。
(2)第三纪末期出现灵掌类。大约到第四纪初,古猿的一支向人类发展—猿人。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3)地壳运动叫喜马拉雅运动—新阿尔匹斯运动。第四纪的构造运动叫新构造运动。形成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
专题:酸雨
① 何谓“酸雨”: 通常是指PH小于5.6的降水,包括雨雪霜雹雾露等。(美国、加拿大5.0)② 酸雨的形成: 酸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大气化学、大气物理过程,主要是由废气中的SOx和NOx造成的 ③酸雨的危害: 诸多研究显示,酸雨对水域生态、森林、湖泊、河川、建筑物及人体健康等都具有危害性。④酸雨的现状
⑤对策:限制煤的燃烧和汽车、货车所排放的污染物。
专题:臭氧层空洞
①臭氧层空洞:臭氧含量减少,南纬45-70度地区最明显。1984、1985年开始发现南极臭氧空洞。科学家已经发现,臭氧空洞通常出现在南极的春天,即每年9月开始出现臭氧减少②臭氧层空洞产生的原因:氯
③春季南极空洞的解释:在太阳直射点刚刚离开赤道、向南移动以前,南极处在一个一直降温的寒冷环境中。寒冷的气温使南极上空的环流中积累了很多冰碗:CFC的冰晶体。太阳直射点南移开始,南极开始接受到阳光,冰碗溶解,很快发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光解,破坏。 争议:目前,关于南极臭氧层空洞形成和变化比较有影响的推测还有:与太阳活动周期有关;与当地天气动力学过程有关;与火山活动产生的大量氯化物进入大气层有关。 ④对策:控制CFC
■ 专题: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①大气温室效应:所谓温室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短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②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氟氯碳化合物、甲烷、臭氧、氧化亚氮、及水汽等。
③全球变暖 :指的是全球平均地表气温的升高。局部出现一个暖冬并不是‘全球变暖’;全球气候的变化,需要从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成百上千个测量站收集资料,考虑测量站的地理位置,收集轮船横渡大洋时所做的测量,或利用文字记载推断每年天气的情况;或通过测量树木年轮的宽度等等。近百年全球地表温度年平均值:上升趋势明显(约0.6度),呈现冷暖交替的波动。
请注意:大气的温室效应并不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事实上,地球能成为茫茫宇宙中适宜人类的栖息地,都是大气温室效应的作用结果。问题在于,当温室气体在大气的浓度增加时,会加剧‘温室效应’,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下沿温度升高。
2.海平面气压分布
地球表面,海陆相间分布,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使纬向气压带发生断裂,形成若干个闭合的高压和低压中心。冬季(1月),北半球大陆是冷源,有利于高压的形成。如亚欧大陆的西伯利亚高压和北美大陆的北美高压;海洋相对是热源,有利于低压的形成。如北太平洋的阿留申低压,北大西洋的冰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