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和实践探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和实践探索
摘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中小学、幼儿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颁布的背景下,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亟需改革,这样才能适应培养未来教师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调整教学内容,选讲精讲内容,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督促学生自主学习,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学教学;心理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5-0057-02
心理学课程在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培养优秀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关键环节,但是在对师范类学生进行调查时却发现,学生对公共心理学课程并不重视,甚至对心理学课程很失望,认为学习心理学无趣,学后也无用。虽然很多院校一直都在探索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改革,但是这种探索并没有方针政策的指引,均是各行其是,带有一定的狭隘性。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中小学、幼儿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两个文件的颁布,为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以两个标准为依据,对教师教育课程-心理学课程进行了改革,从心理学课程的重构入手,依托学校blackboard网络平台,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实践体系的构建到课程的综合评价几方面全方位的进行教学改革,从内容――方法――评价方式三个方面入手,完全打破传统的教学,走出一条教、学、做相统一的道路。
一、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调整
1999年路海东等人对师范类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目前的心理学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弊端是:第一,内容和体系杂乱,缺乏明显主线;第二,学生不明确心理学学习的重点内容是什么;第三,所学心理学知识理论性太强、太抽象[1]。结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的课程设置建议模块,建议设置中学生心理辅导,儿童发展,中学生认知与学习课程[2],我们将原有的一门心理学课程进行了调整,改为三门课,即青少年发展心理学、中学生学习???理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发展心理学主要涉及儿童发展的主要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影响因素;中学生年龄特征和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中学生学习心理学主要涉及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学习方式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中学生建构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中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涉及中学生交往的特点,同伴交往对中学生发展的影响;观察、谈话、倾听、作品分析等心理辅导方法。
二、丰富教学方法,学以致用
由于原有的心理学课程内容容量大、课时少,教学中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欠缺,学生学习被动,课堂学习气氛消沉,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死记硬背上,没有真正去感知、理解、领悟心理学知识,很难通过学习发展其能力,完善其人格。《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也指出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师范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因此心理学类课程也必须从方法改革上入手[4],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心理学课程不同于其他教师教育课程,其目的主要是描述、解释、预言、控制与运用,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发展性。
(一)教师教的方法
1.专题式精讲与课堂讨论法。对于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并且比较难于理解的心理学知识与理论,比如心理发展理论、学习理论、学习动机理论、学习迁移理论,我们采取专题式精讲的方式,融会贯通,达到教学的一个深度,但是专题讲授并不是满堂灌,在每个专题结束前都会适当留10分钟时间进行课堂讨论。
2.案例分析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结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内容的讲授,我们精选了4个教育教学的案例,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指导点评。比如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学习特点,学习动机特点,情绪控制,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行为特点与如何因材施教的问题。
3.角色扮演。主要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首先,以中学生常见的问题为依据设计问题情境;其次,学生分别扮演角色,体验角色的处理方式带来的心理感受,并组织学生对其解决方法进行讨论总结;再次,学生发言,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最后,作业分享,请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和期望等写下来,在网络平台上分享。
4.心理训练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使未来教师的教育对象身心健康,而且也需要未来教师自身的健康,只有自己健康了,掌握了健康的方法,才能够指导将来的教育对象更加健康,更加积极乐观。所以在讲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我们安排了训练内容。比如放松训练,自信训练,微笑训练。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