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投入产出分析资料.doc

发布:2019-03-15约7.38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 投入产出分析: 在一定的经济理论指导下,利用投入产出表和相应的投入产出模型,对各种经济活动的投入产出关系所进行的经济分析和预测。 2. 直接消耗系数: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单位总产品所直接消耗的各种中间投入的数量。根据实物投入产出表计算的直接消耗系数叫实物直接消耗系数。根据价值投入产出表计算的直接消耗系数叫价值直接消耗系数。 3. 完全消耗系数:第j部门生产单位最终产品对第i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消耗量和全部间接消耗量的总和,称为j部门对i部门产品的完全消耗系数。 4. 投入产出表:是指把经济体系中的各部门各种产品生产投入来源和产出使用去向的相互联系概括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棋盘式表格。 5. 投入:是指生产(包括货物生产与服务生产)过程中对各种生产要素的消耗与使用,包括对原材料等物质产品的使用、对劳动力的消耗与使用、对各种生产资源的消耗与使用。 产出:是指生产出来的产品及其分配使用的去向。 6. 完全需要系数: 7. 中间投入率:某一产业中间投入占总投入的比率。 增加值率:是某部门的增加值占其总产出的比重。 8. 感应度系数:第i产出部门的感应度与各部门的平均感应度的比值,称为第i部门的感应度系数。 9.投入产出表: 10. 中间产品分配系数:第i部门产品分配到第j消耗部门作中间使用的产品数量占第i部门总产品量的比重,称为中间产品分配系数。 最终产品分配系数:某产出部门的产品分配用作最终使用的产品数量占总产品数量的比重。 11.投入产出模型:反映投入和产出关系的数学模型 。 12.投入,产出 13.完全劳动消耗: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包含的全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总量,它包括生产某种产品的直接劳动消耗(活劳动消耗)和一切间接劳动消耗(全部物化劳动消耗)两部分。 14.实物直接消耗系数:实物投入产出表计算的直接消耗系数叫实物直接消耗系数。 15.价值直接消耗系数:在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中,第j部门生产单位产出直接消耗第i部门的产品量,称为第j部门对第i部门的价值直接消耗系数 16.活劳动:是形成商品新价值的必要劳动,是当期劳动,体现了当期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物化劳动:是商品转移价值的必要劳动,它是劳动者过去活劳动的消耗,现体现在劳动资料或劳动对象中,因此又被称为“过去劳动”。 简答 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假定有哪些? 1、同质性假定:假定每个产业部门只生产一种特定的同质产品,同一部门内的产品在各种用途上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2、比例性假定:规模收益不变假定,即每个部门产品的产出量与它的投入量是成正比例的。 3、相加性假定:无交互作用假定,n个部门的产出合计等于这n个部门的投入合计。相加性假定的实质就是假定个生产部门的生产活动中,不存在本身生产活动之外的“外部经济”。 4、消耗系数相对稳定性假定:动态假定。 消耗系数主要取决于个生产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程度。在生产技术条件相对稳定条件下,假定消耗系数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 全国实物型投入产出表与价值表有何不同? 1. 实物投入产出表以实物量作为计量单位,各类产品的计量单位并不相同,表的纵列不能相加。因此,实物表的纵列只能反映各类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具体消耗,却无法反映各类产品的中间投入总量。 2.实物表所反映的各类产品再生产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基本上是由生产技术条件决定的。 因此,实物表能较确切地反映国民经济中各类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联系,使他不受价格变动和价格背离价值等因素的影响。 3. 由于实物表中的产品目录不能包罗万象,使得表中未列明产品的生产消耗得不到反应,也就是各类产品的中间消耗并不完整。 3.比较完全消耗系数和完全需要系数 1.计算关系 :B=(I-A)-1-I 直观上看,两者只在主对角线上的元素相差1,即: 2.两者的经济意义不同 完全消耗系数(bij)是从生产消耗角度,说明第j部门每生产单位最终产品对第i部门的直接和间接消耗量。 完全需要系数是从社会需求的角度,说明第j部门最终需求增加1个单位时,对所有产出部门产品的直接需求和间接需求的总量。 4说明从最终产品出发制定国民经济计划的步骤,并对此法进行评价。 第一步,首先确定计划期的最终产品Y。 应根据 Y 所包括的消费、 投资、出口等项目 , 逐项开展预测 , 而后将它们合并为最终产品 , 这里既包括总量又包括构成 , 即以向量形式出现 Y=YC + YI+YF ? 式中 ,YC,YI,YF分别为消费、投资、出口列向量。 第二步,确定计划期的A和 。 这里主要根据计划期可能引起A变化的因素对原来的A进行调整。当然,如果影响A的因素没有较大变化,也可直接以A作为计划期的系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