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投入产出分析》课件1(修订).doc

发布:2017-08-17约9.01千字共1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投入产出分析》讲课提纲 主讲 陈 璋(教授) 第一章 投入产出法概论 第一节 什么是投入产出法? 投入产出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说,是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 几个基本概念: 投入——是指产品生产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力等生产性消耗。 产出——是指产品生产出来后的分配去向、流向。 注意:投入、产出概念的相对性。 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内容——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相应的线性代数方程体系,综合分析和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分析重要的宏观经济比例关系及产业结构等基本问题。 投入产出表——是指反映各种产品生产投入来源和去向的一种棋盘式表格。 投入产出模型——是指用数学形式体现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线性代数方程组。 投入产出法的基本作用——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和模型,能够清晰地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产业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能够反映国民经济中各部门、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与间接联系,以及各部门、各产业生产与分配使用、生产与消耗之间的平衡(均衡)关系。正因为如此,投入产出法又称为部门联系平衡法。此外,投入产出法还可以推广应用于各地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企业等类似问题的分析。当用于地区问题时,它反映的是地区内部之间的内在联系;当用于某一部门时,它反映的是该部门各类产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当用于公司或企业时,它反映的是其内部各工序之间的内在联系。 投入产出表的一般介绍: 值得着重指出的是,理论上,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部门之间的联系,是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因此,表中第一部分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部分,即所反映的主要是部门之间的生产技术联系,(但也反映经济联系,特别是在价值形态表的条件下,因为这时表中各元素受价格和各种结构变动的影响。 投入产出表中有两个基本平衡关系式: 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总产品(实物) 中间投入+初始投入=总投入(价值) 所谓投入产出模型,具体地说就是在上述两个基本平衡关系式上的线性代数的方程体系。 中 间 产 品 1 2 … … n 最终产品 Y 总产品 中 1 间 2 投 … 入n … … ? ? 章 初 始 L 投 入M … … 总投入 … … 投入产出法的特点 投入产出法的基本特点如下: 1、它从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观点出发,综合研究各个具体部门之间的数量关系(技术经济联系)。整体性是投入产出法最重要的特点。 2、投入产出表从生产消耗和分配使用两个方面同时反映产品在部门之间的运动过程,也就是同时反映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和使用价值的运动过程。 3、从方法的角度,它通过各系数,一方面反映在一定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经济联系;另一方面用以测定和体现社会总产品与中间产品、社会总产品与最终产品之间的数量联系。其中两个最重要的系数是: 直接消耗系数——即单位总产品生产中消耗劳动对象和生产性服务产品的数量。中间产品与总产品之间的数量联系正是通过它表现出来的。 完全消耗系数——即单位最终产品的生产中对其它部门提供的总产品或中间产品的全部消耗量,这里所谓全部消耗量除直接消耗外,还包括通过以前各生产阶段中其它中间产品所转移过来的同类的间接消耗在内。最终产品与总产品之间的数量联系正是通过它表现出来的。 4、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技术的结合。 瓦尔拉斯(Walras)的一般均衡模型 这里只作一简要的介绍: 基本假设: 一经济社会中有n种产品和m种生产要素; ——第j种产品的总产量;——社会所能提供的第I种要素的数量。 入系数——表示生产单位j种产品需要i种要素的投入量()。 设n维向量是n种产品的价格向量,m维向量是m种要素价格向量。即 那么可知,为了生产第j种产品的数量,需要第i种生产要素为数量(,所以,全部产品对第i种生产要素的总需求量是。在均衡的条件下,每一种生产要素的供给等于需求,由此得到m个方程: (1·1) 下面来考虑总产品的确定(简单处理,方程的思想性十分重要): 根据一般均衡的思想,第j种产品的需求量取决于所有产品和要素的价格,即和,亦即 , 。 (1·2) 同理,第i种生产要素的供给量也取决于所有产品和要素的价格,亦即 , 。 (1·3) 最后,根据均衡的一般意义,任何一种产品的单位价格应等于它的单位成本,亦即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