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科目复习.doc

发布:2018-11-24约5.15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育学》 一、教育学复习需抓重点 大家在复习时要认真地记录书本上的重、难点,分清主次,这样会减轻记忆的难度,同时把分属不同章节的相似知识点之间进行串联和归纳,这样几轮下来,脑海中就已经脉络清晰,一点也不觉得内容繁杂了。 大家复习专业课要有侧重点,了解易考点,特别要关注最近几年的教育发展、教育改革和教育思潮,如终身教育、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带来的一系列转变。因此,大家在复习到最后时,一定要有针对性,这样复习速度和效率都是可观的。 二、教育学备考需会归纳 建议大家用先薄——后厚——再薄的方法,即先看一遍书记住整体框架,各章节是怎样安排的,对此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其讲了个啥,然后再一边做笔记一边仔细看书。 遇到不懂的概念一定想办法弄明白,总之要搞懂细节问题。 最后是归纳总结这里有一个技巧,就是每个段落都用两三个字进行概括,并且把意思相同的段落连在一起,把一些无用的废话勾掉。这样减轻了看书的负担,书自然就薄了。而且在最后复习时感觉特有效果和省时间,头脑也很清晰。 三、教育学知识记忆需注意: 1、你有必要了解一下最佳记忆时间。 一般来说,利用上午9~11时,下午3~4时,晚上7~10时这三个时间段记忆难记的学习材料,效果较好。 2、你要了解一些有效的记忆手段和方法。 ①结构记忆法。就是把各章节的标题和结构闹清楚,这不仅非常有利于记忆,而且考试时一旦出现综合性试题,可以一下定位到某章某节某个要点中去,这样答题是很有逻辑性和广度的。 ②关键词记忆法。我们不可能把一本书都记下来的,但是记关键词是很有效的。一是关键词好记,大家可不必记那些冗长的句子,记住关键词就可以记住整个句子的意思。二来是死记硬背下来的东西在考试时常常不能灵活运用,易形成思维定势。当然,书中一些优秀的句子不妨借鉴一下。 ③拆分记忆法。有些教育学名词解释的内容不好记,比如“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这么长的内容可以结合语文的偏正结构来记的,首先这是个综合实践活动,既有综合性的学生活动,又有实践性课程。把内容拆开来记,记忆的效果就可以量化。 《教育学》复习资料部分 一、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16、师生关系 ――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7、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 18、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