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4-2_傅里叶变换光谱_资料.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验4-2傅里叶变换光谱
实验目的
自组傅立叶变换光谱仪
测量常用光源的光谱分布
实验原理
利用光的干涉现象,得到干涉图,经过傅立叶变换,从空间域变换到频率域中得到光谱,这种方法得到的光谱称为傅立叶变换光谱,所用的仪器称为傅立叶光谱仪。
在迈克尔逊干涉仪中,借助于连续地移动其中的一个反射镜(称之为动镜),干涉仪产生的两束相干光的光程差发生连续改变,干涉光强就会相应发生改变,若在改变光程差的同时,同时记录下光强接收器输出中的变化部分,就得到了干涉光强随光程差的变化曲线,称为干涉图函数。这样,在获得干涉图之后,只要算出干涉图的傅里叶余弦变换,即可得到光源的光谱分布。
实验原理
根据光波叠加原理,若有两束单色光,他们的波数都是σ,传播方向和偏振方向相同,光强都是I’,两光束之间光程差为△,这两束光相互叠加产生干涉,得到的光强为
(1)
从上式我们看到,单色光的干涉图函数包含一个直流分量和一个余弦函数分量。余弦函数分量的周期就是单色光的波长。
若光源发出的不是单色光,而是含有多种光谱成分的混合光,光强随波长的分布是I(σ),在光谱间隔d σ内光强是I(σ) d σ 。将此光源发出的光分成强度相同的两束,相互干涉后光强是
(2)
在整个光谱范围内的干涉总光强为
实验原理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由迈克尔逊干涉仪、钨丝灯、氦氖激光器、光电倍增管、光电二极管、力矩电机、测量控制单元和计算机等组成。核心是一台经过改装的迈克尔逊干涉仪(虚线框内的部分),干涉仪的动镜M2(7)可以在精密力矩电机(8)的驱动下匀速缓慢移动,被测光源(1)发出的光经过干涉仪形成干涉光,其干涉光强由光电倍增管(10)接收。用来给光程差定标的参考激光(2)由反射镜(3)从主光路的一侧照射到分束镜(4)上,经同一组分束镜(4)、补偿镜(5)、反射镜(6、7)形成分光、干涉,然后再经过反射镜(3)反射到光电二极管(11)。光电倍增管(10)和光电二极管(11)的输出信号,都经过测量控制单元(12)的双路精密模数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号,二者的采样是同步且等时间间隔的。测量数据经串行通讯口送入计算机(13),由专门开发的傅里叶变换光谱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控制处理。数据处理软件首先根据参考光的干涉光强随时间的变化对被测光干涉图进行修正,得到等光程差间隔采样的干涉图,然后对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最终得到傅立叶变换光谱。
1被测光源 2氦氖激光器 3反射镜 4分束镜 5补偿镜 6反射镜M1 7反射镜M2
8力矩电机 9聚光镜 10光电倍增管 11光电二极管 12测量控制单元 13计算机
实验内容
利用激光调整迈克尔逊干涉仪,调出光的干涉条纹,找到光程差减小的方向。在透镜9处放置白屏,用激光束直接照射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分束镜,在白屏上可以看到两串亮光点,调节M1、M2的调节螺丝使两串光点重合,这时可以看到因干涉产生的光点亮度的变化。在激光器2和反射镜3之间加入扩束镜,可在白屏上看到干涉条纹。利用干涉仪的细调首轮和M1下方的两个细调螺旋,调出圆环形或弧形的等倾干涉条纹。旋动细调手轮,找到干涉条纹向环心收缩的方向,即光程差减小的方向。
利用钨丝灯调出白光的干涉条纹,目的是找出光程差为零的位置。激光照射时,再次调整M1下方两螺旋,使干涉条纹变成竖直的等厚干涉条纹,将白屏换到光电倍增管的前面,在被测光源1的位置上放入白光光源,沿刚才找到的光程差减小的方向,小心转动细调手轮,当白屏上看到彩色的白光干涉条纹撤掉白屏,调整微调螺旋使干涉条纹与探测器狭缝平行,每个条纹2-3mm宽,将白光条纹全部调出视野之外,顺时针旋转细调手轮,让白光条纹刚在光板边缘出现,为了消除回程差对实验影响。
实验内容
去掉白光灯,放入被测光源,调整干涉条纹的方向和宽度
调整参考激光光路,尽量减少两光路之间的相互影响
调整电机转速,连接计算机,开始采集数据
进行数据处理和傅里叶变换,输出光谱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