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解读(三).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师生共同总结】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①平原是城市分布的理想环境。 ②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于高原。 ③山区的城市一般沿河分布或在开阔的低地分布。 【教师点评引导】 聚落数量与地形的关系 聚落形态与地形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 请批评指正,谢谢! 利用图解法求正午太阳高度。 根据“四川省地形和交通线路分布图”说明不同地形区内交通线路的布局特点和形态特征。 *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 教学指导意见》解读(三) 温州中学 雷 鸣 0577wzzxlm@163.com ●必修Ⅰ第三章“教学指导意见”解读 ●必修Ⅰ“活动”的分析与教学处理 主 要 内 容 必修Ⅰ第三章“教学指导意见”解读 一、本章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桥梁”、“纽带”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总结 升华 前提 基础 体现自然地理环境两个最基本特征的重要平台 ▲某要素在地理环境 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培养因地制宜、 从全局出发的 思想观念 树立科学 的环境观 一、本章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举例说明”:以一个具体的地理要素为例。 2、“某自然地理要素”:没有明确指出举例的对象, 但是综合来看,生物要素应成为举例的一个选择。 3、“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从地质历史 时期来说明该要素产生的影响。 二、教学要求 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指全体学生在必修阶段都要达到的要求。 1.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 能说出地球生物发展的各个阶段名称,并能根据演化进程进行排序。识记地质年代中五个“代”的名称。 P66“阅读”和P67“活动”作为正文。 2.了解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作用和 环境变化对地球生物的影响。 通过以地质年代顺序为线索,梳理出生物进化链和环境演化链,知道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化之间的联系。 如:“生物的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的性质”; “陆地扩展和海陆变迁”。 基本要求: 3. 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人地协调发展 的必然要求。 能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人类活动可能导致环境变化(如:温室气体排放与全球变暖)、人类又能不断改善环境(如: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同时环境破坏将危及人类生存。 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教学指导意见: 发展要求:指有条件的学校或有这方面兴趣的学生在必修阶段逐步可以达到的要求,并非全体学生都应达到。 1.能依据有关信息,对环境变迁与生物进化的 关系进行论证和探讨。 2.能恰当地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案例。 能进行正确的论证,并学会论证的方法。 能对具体案例(如:温室气体排放与温室效应;土地利用与土地退化;三废排放与环境污染)进行正确的评价,并能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指导意见: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举一定 的区域为例(最好是学生学习过的区域)。 2、“整体性”的内涵:A、地理环境各要素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B、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C、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二、教学要求 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程标准: 基本要求: 1.了解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通过P70图示的观察和分析,知道地理环境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针对某一特定的区域,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效应)。 教学指导意见: 2.理解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 ■成土母质的粒度、化学成分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展。 ■生物对土壤肥力形成的贡献。 ■地形、人类活动与土壤的关系作为拓展内容。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 3.了解自然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知道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将会导致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改变。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能对区域资源利用进行环境评价, 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能对区域资源利用案例进行分析,认识自然资源利用与环境变化的辨证关系,学会评价资源利用的环境效益。能针对由此出现的环境问题提出治理措施。 教学指导意见: ▲运用地图分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