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学案部编版必修上册1.doc
PAGE
PAGE21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达夫感情饱满细腻,视察深切,才思灵敏,古典文学、西洋文学根基都雄厚。从气质上来讲,他是个杰出的抒情诗人,散文和小说不过是诗歌的扩散。这样的诗人,近代诗史上是屈指可数的。在新文艺作家的队伍中,鲁迅、田汉而外,抗衡者寥寥。
——郁达夫好友、艺术大师刘海粟
【拓展链接】
郁达夫清爽的笔调,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似乎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即吹醒了当时的多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中国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
心情斗争的痕迹——《故都的秋》
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与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逼等缘由,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花很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肯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孤独。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到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主动心情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相关链接】
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越来越显得苍老颓败。小家与大国,两层感情的潮水漫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哀痛的印记。《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年8月17日。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郁达夫本身是浙江人,在达到北平之后,对于家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在作者的心里,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探讨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郁达夫
【拓展链接】
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就回想起倾听他的闲谈的乐趣,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我经常想,他这样的阅历,他这样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的吗?在我只不过一闪而逝,他却紧紧抓住了。他还能表达得恰如其分,或淡或浓,味道极正而且醇厚。
——叶圣陶
孤独苦闷的折射——《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覆盖中国大地。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始终在呼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却钻了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又始终安静不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作者孤独苦闷,始终无法安静。他曾说“我只是在行为上主见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短暂超然为好”(陈竹隐《忆佩弦》)。但他终归是一个爱国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他在《一封信》中表明说:“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于是作者写下了《荷塘月色》,文章正是作者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写照。
【作家金句】
1.艺术家是美的事物的创建者。
2.不是樽前疼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3.没有情感的理智,是无光彩的金块,而无理智的情感,是无鞍镫的野马。
4.无雨哪能见晴之可爱,没有夜也将看不出昼之光明。
——郁达夫
1.缄默是一种处世哲学,用得好时,又是一种艺术。
2.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
3.气是敢做敢为,节是有所不为。
4.梦中的天地是自由的,任你徜徉,任你翱翔;一睁眼却就给密密的麻绳绑上了。
——朱自清
1.读准字音
混沌(dùn)落蕊(ruǐ)驯鸽(xùn)
细腻(nì) 平仄(zè) 颓废(tuí)
夹袄(jiá) 煤屑(xiè) 踱着(duó)
弥望(mí) 霎时(shà) 媛女(yuàn)
2.辨明字形
3.辨析词语
颓废颓败
颓废
指意志消沉,精神萎靡
形容人的精神、心情等
颓败
指衰落、破败
形容物,如景象、风俗等
幽僻偏僻
幽僻:偏僻而且光线较暗,侧重静和暗。
偏僻:离城市和中心区远,交通不便,侧重位置偏。
点缀点染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妙,用于环境方面。
点染: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也比方修饰文字,用于艺术创作方面。
不能自已不由自主
不能自已
不由自主
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
由不得自己,限制不住自己
“不能自已”偏重内心活动,“不由自主”偏重身体反应。
4.识记成语
(1)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密的样子。
(2)萎靡不振:形容不兴奋,不振作。
1.选一选(从下列各句后面供应的词语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