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废电池(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docx
回收废电池(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回收废电池(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本节课内容与课本《数学》二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学”单元紧密相连。通过学习回收废电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本节课以计算废电池回收数量和计算回收价值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包括:1)数感与符号意识,通过计算废电池数量和回收价值,让学生感受数的概念和符号的应用;2)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和判断的能力;3)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尝试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废电池回收的价值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②学会根据实际情境,将废电池的数量与回收价值对应起来,进行实际的数值计算。
③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教学难点,
①在计算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对复杂运算的畏惧心理,建立自信。
②引导学生理解废电池回收的意义,激发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兴趣。
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面对不熟悉的问题情境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以便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废电池回收的相关图片、图表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回收过程和计算方法。
3.教学工具:准备计算器、计数器等,以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使用。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在讲台上布置实验操作台,用于展示废电池回收的实际操作。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废电池回收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废电池是什么吗?它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展示一些关于废电池污染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废电池对环境的危害。
简短介绍废电池回收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废电池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废电池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废电池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废电池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废电池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废电池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废电池回收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废电池回收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废电池回收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废电池回收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废电池回收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废电池回收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废电池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废电池回收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废电池回收。
7.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
目标:巩固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过程: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废电池回收的短文或报告,内容可以包括废电池的污染问题、回收的意义、回收方法等,以巩固学习效果。
备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反应和课堂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废电池回收的相关数据报告,如国家环保部门发布的废电池回收利用统计数据。
-废电池回收处理的技术介绍,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等方法。
-环保意识教育的案例研究,探讨如何通过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废电池回收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关于废电池管理的条款。
2.拓展建议: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废电池回收处理设施,让学生亲眼见证废电池的回收过程,增强环保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