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我们不乱扔 说课稿-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统编版.docx
第10课我们不乱扔说课稿-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统编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通过二年级上册统编版道德与法治第10课《我们不乱扔》的学习,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到乱扔垃圾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在实际行动中做到不乱扔垃圾,共同维护我们的生活环境。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能够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垃圾分类和减少垃圾产生。
2.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使其了解并遵守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
3.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激发其积极参与社区环保活动的热情。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能够面对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垃圾分类知识和环保的重要性,在一至二年级的学习中,他们已经接触过相关的环保教育内容。
2.学习兴趣:二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对实践活动有较高的参与热情。他们的学习能力强,喜欢通过游戏和故事来学习新知识。学习风格上,他们更倾向于直观、形象的学习方式,喜欢动手操作和互动交流。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理解环保的深远意义和将环保行为融入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困难。此外,对于一些抽象的环保概念,如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系统平衡等,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在实践层面,坚持不乱扔垃圾的良好习惯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监督和引导。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统编版教材,以便于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
2.辅助材料:准备相关的环保宣传图片、垃圾分类图表以及环保教育视频,用于课堂展示和讨论。
3.教学工具:准备白板、记号笔、投影仪等教学辅助工具,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4.教室布置:将教室分为小组讨论区,每组配备必要的讨论材料,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包括《道德与法治》教材第10课《我们不乱扔》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预习并了解乱扔垃圾的危害。
-设计预习问题: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能乱扔垃圾?”、“乱扔垃圾对环境有哪些影响?”等思考题,引导学生预习时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微信群的互动和预习作业提交,监控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要求阅读教材内容,了解乱扔垃圾的相关知识。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思考题答案提交至微信群。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预习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微信群进行资源共享和进度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环境污染的图片或视频,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强调不乱扔垃圾的环保意识。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垃圾分类接力赛”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分类垃圾。
-解答疑问: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游戏,通过实践学习垃圾分类。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参与课堂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讲解垃圾分类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
-实践活动法: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垃圾分类技能。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与垃圾分类相关的实践作业,如记录家中一周的垃圾分类情况。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环保相关的网站和视频,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作业,记录家中垃圾分类情况。
-拓展学习:利用提供的资源进行自学,加深对环保知识的理解。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垃圾分类行为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升环保意识。
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乱扔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并掌握垃圾分类的基本技能。通过课前预习、课中实践和课后拓展,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显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方面:
学生在学习了《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10课《我们不乱扔》后,能够明确地认识到乱扔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他们能够列举出乱扔垃圾导致的问题,如污染土地、水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