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怜悯是人的天性》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4.2《怜悯是人的天性》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第二章《怜悯是人的天性》。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理解作者关于“怜悯”这一主题的探讨,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将已有的关于议论文的基本知识,如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与《怜悯是人的天性》这篇文章相结合,进一步深化对议论文的理解和运用。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也与学生在生活中关于道德、情感等方面的认知有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怜悯是人的天性》的论证过程,提高学生提取、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以及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提高逻辑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中关于“怜悯”的价值观念,增强文化自信。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对文本的审美鉴赏,培养学生对优美散文的感知、欣赏和评价能力。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关于议论文的基础知识,如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并能够识别和分析一般的议论文结构。
2.学习兴趣:学生对探讨人性、道德等抽象概念的话题较为感兴趣,对文学作品中的深层次探讨有好奇心。
能力:学生在分析文本、概括内容、提取信息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可能缺乏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学习风格:学生偏好通过讨论、案例学习来深化理解,对互动式学习有较高的参与度。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包括:对文本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在分析论证过程中可能难以识别复杂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在表达个人观点时可能存在语言表达不清、逻辑不严密的问题。此外,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如“怜悯”的内涵和边界,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思考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本节课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案例研究为辅助,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本。首先,通过讲授介绍“怜悯”的概念和文章的背景,为学生奠定理论基础。接着,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文本后,分享对论点的看法,促进思维碰撞。同时,引入相关案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怜悯行为的表现。在教学媒体方面,利用多媒体展示文本内容,增强直观感受,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人们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怜悯行为的短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行为背后的情感驱动。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怜悯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表现出怜悯行为?”等问题,激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讲解“怜悯”的概念:介绍怜悯的定义、特点和表现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怜悯作为一种人类情感的内涵。
2.分析文本结构:讲解《怜悯是人的天性》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让学生了解作者如何围绕主题展开论述。
3.突出重点:强调文章中的关键句和段落,如“怜悯是一种超越自我、关爱他人的情感”等,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核心观点。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文章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看法。
2.练习总结: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点评,确保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情景模拟:设置一个生活场景,让学生模拟在不同情境下如何表现出怜悯行为,激发学生的同理心。
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文本中的角色,如作者、被怜悯者等,从不同角度思考怜悯行为的意义和价值。
3.课堂提问: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怜悯行为的内涵和影响。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怜悯作为一种人类情感的重要性。
2.提出拓展性问题,如“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表现出怜悯行为?”等,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怜悯”的短文,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六、课后反思(不计入用时)
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2.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总结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后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效果:
1.知识掌握: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怜悯”的定义、特点和表现形式,掌握《怜悯是人的天性》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学生能够概括出文章的核心观点,理解作者关于怜悯的探讨。
2.思维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