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怜悯是人的天性》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4.2《怜悯是人的天性》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在于通过《怜悯是人的天性》一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对人性中善良与怜悯的感悟。结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的教学要求,本节课将重点分析课文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从细节中捕捉作者的观点,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通过课堂讨论与分享,培养学生的同理心,激发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与关注。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怜悯是人的天性》一文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准确、流畅地表达观点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文本,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在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上,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欣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课文《怜悯是人的天性》中关于人性中怜悯的深层含义。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句和修辞手法。
难点:
1.深入挖掘课文所蕴含的哲学思考和伦理道德观点。
2.将课文中的观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见解。
解决办法:
1.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后阅读,让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理解。课堂上通过引导提问,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关键概念,如“怜悯”的定义和表现,以及它在人性中的作用。
2.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挑选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进行讲解和讨论,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分析文学语言。
3.针对难点,组织课堂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课文中的哲学和伦理问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4.结合现实生活实例,让学生将课文中的理论应用到实际情境中,以加深理解并形成个人见解。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课文《怜悯是人的天性》进行深入讲解,随后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展开讨论。
2.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增强对文本的直观理解。
3.利用案例研究,选取相关社会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性表现,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4.整合多媒体资源,如播放相关视频资料,以视觉和听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怜悯是人的天性》这篇课文。在正式进入课文学习之前,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在你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让人感到温暖和怜悯的时刻呢?请简单分享一下你们的经历。
二、课文阅读与初步感知
1.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朗读《怜悯是人的天性》这篇文章。在朗读过程中,注意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
2.朗读完毕后,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第一印象,以及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三、课文内容探究
1.下面,我们将深入探究课文内容。首先,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描述怜悯的具体事例,并简要分析这些事例对主题的贡献。
2.请同学们思考:课文中所提到的怜悯,是如何体现人性的光辉?请在小组内讨论,并推选一位代表进行分享。
3.在小组分享的基础上,我们来进行全班讨论。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怜悯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怜悯。
四、课文重点句段分析
1.接下来,我们将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段。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认为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教师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如:“那双充满泪水的眼睛,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善良。”引导学生进行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的分析。
3.请同学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这些重点句段,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课文主题拓展
1.现在,我们将课文主题拓展到现实生活中。请同学们思考:在现代社会,怜悯心是否依然重要?为什么?
2.教师给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如关爱弱势群体、助人为乐等,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主题进行思考。
3.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怜悯心,并提出具体的行动方案。
六、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探讨了《怜悯是人的天性》这篇课文。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2.为了巩固所学内容,我给大家布置以下作业:(1)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2)结合课文主题,写一篇关于现实生活中践行怜悯心的短文。
七、课后延伸与拓展
1.请同学们在课后收集一些关于怜悯心的名人名言或故事,下节课分享给全班同学。
2.鼓励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弱势群体,用实际行动践行怜悯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八、结束语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就《怜悯是人的天性》这篇课文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探讨。希望大家能够在课后继续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