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docx
3.1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3.1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一(1)班
3.授课时间:2023年9月15日星期五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理解农业布局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增强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农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3.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其观察、分析和综合地理信息的能力,形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但地理知识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学科素养,能够对地理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解释;而部分学生则对地理学科较为陌生,对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较为困难。
在知识方面,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基本知识有一定了解,但对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布局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掌握不足。这可能导致学生在分析农业问题时,难以运用地理学的方法和思维。
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在地理信息的提取、分析和综合能力上存在不足。特别是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待提高。
在素质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有待加强。在课堂讨论和合作探究活动中,部分学生可能表现出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引导和激励。
行为习惯方面,学生普遍能够遵守课堂纪律,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容易分心,需要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布局相关的图片、图表、农业发展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直观教学效果。
3.实验器材:无需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白板或投影仪展示教学材料,确保教学环境整洁,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景观图片,提问学生:“这些图片展示了什么样的农业布局?它们与哪些地理环境因素有关?”以此引发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兴趣。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如气候、地形、土壤等。
2.新课呈现(约25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通过地图展示不同地区的农业布局,分析其区位因素。
-举例说明:以我国小麦种植区的分布为例,分析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因素对小麦种植的影响,以及市场、劳动力等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家乡的农业布局,讨论其区位因素,并分享讨论成果。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绘制一幅本地区主要农作物种植分布图,并标注相关区位因素。
-教师指导: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并给予指导。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布局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农业发展,提高地理素养。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某一地区的特色农业,分析其区位因素,并撰写一篇简短的报告。
教学过程详细如下:
(一)导入环节
1.展示图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景观图片,如南方的水稻田、北方的麦田、西部的牧区等。
2.提问学生:这些图片展示了什么样的农业布局?它们与哪些地理环境因素有关?
3.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简要回顾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二)新课呈现环节
1.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举例说明:以我国小麦种植区的分布为例,分析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因素对小麦种植的影响,以及市场、劳动力等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
3.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家乡的农业布局,讨论其区位因素,并分享讨论成果。
(三)巩固练习环节
1.学生活动: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绘制一幅本地区主要农作物种植分布图,并标注相关区位因素。
2.教师指导: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并给予指导。
(四)课堂总结环节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布局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农业发展,提高地理素养。
(五)作业布置环节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某一地区的特色农业,分析其区位因素,并撰写一篇简短的报告。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